穿过大石板,我们来到了碎石坡,这里已经可以看见雪了。从大石板到碎石坡的这段路,我个人感觉是天亮前最为艰辛的一段,我看着月亮在繁星中渐渐消失,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感觉走了几个世纪那么久。
一路上大风不断,我即使弯下腰也仍有几十次都难以站稳,靠着吉克停下来在我身前挡风并抓住我,才不至于被风吹走。风大的时候,我看见吉克给我倒水都困难,因为水还没倒进杯子就被风吹跑了。
除了大风,天上还下着小冰雹,由于没有面罩,我大半张脸被冰碴子拍打一两个小时。尽管天公不作美,但身体还算给力,在碎石坡这段路,我把体能调整到了最佳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大约凌晨五六点时,负重已经不是问题。随着爬升节奏的放缓,中途休息频率及时间也大大减少,一路赶超了不少之前把我甩下的山友。
前一夜下了雪,今天的雪线下移了好几百米,天亮后我和吉克裸眼在雪地里走了很久,没及时戴上雪镜,这也导致我们俩第二天都有点轻微雪盲症,眼痛泪流不止。
图中的这两个人我们在后面的路上也碰到了,穿紫红色冲锋衣的女生出现了失温现象,她的向导不仅没有第一时间带她下撤,反而停在路上给她搓手,实施了常见的错误救援方法。吉克看见后,立马上前提示了风险,并严肃的告诉他们,如果不想死在山上就应该迅速下撤。后来,我们目送他们离开了,这是今天看到的第二批还没到五千米就下撤的山友。
大风和寒冷环境下的登山者,在体温下降到33-35℃时,很可能逐渐陷入失温状态。即便是最轻度的失温,也表明患者维持自己核心体温的能力已经到了耗竭的边缘。如果身体体温下降到32℃以下,人体就会陷入类似冬眠的状态。失温很容易导致意识丧失和心肺衰竭,严重时丧失一切生命体征。(引自:《登山手册》,「美」克雷格·康纳利)
失温的施救办法,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但要提醒的是,不要试图给失温严重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大量的冷血回流心脏会导致心率失调。
快到休息点时,天空出现了短暂的晴好,这也是今天一整天唯一一次看见蓝天。大约海拔4700米,不知身处何处的小刘开始进入高反的折磨,丝毫没有高原反应的我,优势也开始在这里发挥出来。
早上七点多钟,我们抵达了4900米的休息点,进行第一轮补给后,在这里穿上冰爪、收起登山杖、取下头灯、戴上雪镜、放下背包、拿出冰镐,准备进行最后一阶段的零负重冲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