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长安城·大明宫书院】

最近一个又一个闭馆公告霸屏了,这让大家带着些许紧张地意识到疫情又回来了,要严格防护。响应号召的第一步就是带好口罩、减少流动。作为长安城里的新青年、文艺妹子,出不了什么大力气,眼下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不添乱,但是每天两点一线的枯燥无聊还是让人忍不住出去透透气。

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精神,本姑娘瞄准了那些绿化面积超大、空气质量优良、文化底蕴深厚又远离人群的大型遗址公园。百度了一圈,最终把目的地锁定在了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宫书院,这个地方在西安市北郊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里面。

从地跌4号线含元殿站B出口出来往前走大约150米,有个停车场入口,从那里进去,然后直直地往前走穿过御道广场(黄色地面的大广场),就可以看到下面这个牌子了。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御道广场西边的一个大牌子

因为来的时候太阳还高悬在头顶,加上盛夏的长安城本就闷热难耐,所以没怎么在室外公园逛,直接冲进了这个考古探索中心的大厅,内心直呼真凉快。

因为提前查过攻略,知道参观展馆要买票,早早地就在大众点评上买了。很顺利的扫码测温过了安检,我欢快地奔走在这空旷凉爽的大厅里。内心雀跃,自由的感觉真好。

乍一看,这里的装修风格蛮有工业风的味道,玻璃落地门窗,黑灰色钢架结构,头顶的灯和机箱也是一个色调。大厅一侧挂着的五个大字格外吸睛,探寻、守护、联结、创造、未来。粗略扫了眼下面的小字,估摸着这一块应该展示的是这个地方的理念和价值观。

进门大厅是这样的

检票进了展馆,看到的第一个展厅,展示的是大明宫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历程。之前还从没想过发掘一个遗址竟然要耗费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考古工作者们真的了不起了不起,向您们致敬。请收下一位来自资深唐粉的90°鞠躬,谢谢您们用自己的青春和付出让我看到了曾经只能在书本里看到的大明宫。

第一个展馆吸引你眼球的展示

继续走,到了一个新展厅,有个有趣的名字,叫做铲释地书。有没有注意到,是“铲子”的铲啊,哈哈,顾名思义用铲子发掘埋藏在地下的书(也许叫历史会更贴切些)。

用“铲子”解释埋在底下的历史文化,哈哈哈,这个名字取得真好“铲释地书”

这是展厅里面的一些打卡地和互动项目。小方块、文字墙、印章、拓印……拍出来的照片时尚又唯美。可惜我一个人来的,自拍的就不露丑脸啦。

很适合打卡拍照的一个展厅

文艺青年打卡必备,特上镜

串起来的小木块,好像是铜丝

特别要说的是这个文字墙,它很有点意思。不知道是用了哪种技术,反正是可以让这些个文字在屏幕上显示由简到繁再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实物图画的形式,很生动形象。

这个是古建筑和文字的演化演示

下面这个图是根据考古结果模拟建造的含元殿模型,大大的立在展馆中间,很有标识性,我看见有游客特意在这里摆Pose拍照。悄悄说一句,含元殿是自唐高宗搬来这里之后,大臣们上朝的地方。

含元殿的复原模型

很喜欢这个标题:揽文观画做殿堂。文字很有“中华”感,再配上大气磅礴的含元殿,让人恍惚间觉得自己穿越到了皇家书房正准备提笔作画。这个部分有趣的点在于,你可以决定含元殿穿啥颜色的衣服。

木桌上有个电子显示屏,一边是颜色选区,一边是宫殿构造,中间是黑白色的含元殿图。你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让这座宫殿的颜色想变哪里变哪里。点保存之后,会自动生成一个二维码,你可以扫码保存下这个你自己的作品。

想必大唐皇帝怎么也想不到,当年穷极大家智慧设计建造的象征皇室威严的宫殿在千年后可以任由平民百姓创作改造,有趣有趣。

这个角落是我觉得整个展厅文化人味道蹭蹭往外直扑的地方

再往前走,掀开帘子的那一刻差点惊艳掉我的下巴,太美了太梦幻了。空间里的四面墙体都投影出来动态画面,站在展馆中间,只能说眩晕,炫目!我当时第一眼看到的是黑色搭配牡丹、石榴、桃花三种红色系花朵的画面,美的不要不要的。只可惜自己技术不行抓拍的几张都不好看,最后挑了这张,也是其中的一个场景画面,也挺美的。

时髦的沉浸式全息投影,很炫目是真的

在那个梦幻的空间坐了一会梦,来到了下面这个厅,工作人员说这是最后一个。头顶上是用啥特殊材料做的甲骨风铃,空调风一吹,叮叮当当的,声音很是清脆。迎面墙壁屏幕上是大明宫全景图,屏幕右下角有一个大红色的圆圈,在这个圈圈里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祝福语,点一盏天灯。你会看到天灯缓缓在大明宫上空升起。夜色下的大明宫、夜色里的许愿灯,意境好美。

头顶上的风铃会随着空调扇的吹动发出一阵阵铃声

出了最后一个厅,就是下面这个大庭院。廊檐很宽,院子花木的设计布局挺讲究的,应该是专门设计过的,总之蛮舒服的。我总想着,太平公主当年是不是在这里经过过,长衣大袖,衣袂飘飘。《大明宫词》的骨灰级粉丝,也是醉了,又跳到太平和众皇子在书院争做太子椅的画面了……

庭院,有没有感受到唐风设计

穿过庭院就,就是一栋小楼,工作人员叫这里研学中心,这是进门大厅。听说7月份在这里举办过一场讲座,是从北京请来的安家瑶老师讲的,考古方面的大咖。这栋楼的二楼据说还有三个研学教室,我当时没上去看,不过场地到是蛮大的,以后有机会再去吧。

研学楼的大厅,听说不久之前在这里举办过一场大咖讲座,是关于考古的

从研学中心出来,绕过走廊,沿路有几个像瓦红色包子一样的建筑,工作人员介绍说那是陶窑,并解释说建筑史上一大奇观的大明宫之所以一年就能完工,有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就近烧窑,就地提供材料。

这个走廊宽宽大大的,遮风避雨小能手

像面包被扎了几个点点的那个圆包包就是陶窑

陶窑,右侧那几个带窟窿的“红面包”

因为好奇,所以当时也买了探方课程的票。这个探方课对散客是有固定场次的,我选的是最后一场,一直掐着点,所以之前有几处地方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了下。下面这几张图就是探方区的面貌了:宫殿遗址区、库房遗址区、窖藏遗址区、军事遗址区、文化地层区。据工作人员讲,这几个区域是根据考古发现所属地的功能后,这个考古探索中心开发的模拟体验区,就是让游客在不同的区域发掘,获得一份感受。基本流程是这样的,每个人领到一把刷子、一个铲子,先是挖,再是刷,最后是回填。

体验完考古全流程,离开探方区,我又在庭院里转了转。这个时候光线已经没有很强了,太阳开始西下了。在研学中心门口的回廊下面无意间拍到了这张图,我想叫她「岁月静好」。

在院子里待了一会,欣赏了一会风景,就沿着出口标识出来了。这个画面是考古探索中心后门外一角,有一种落日余晖待你而归的感觉。那把梯子真的好打动我,孤零零的前一秒,这里是不是有一群工人正在围着梯子忙活呢?

沿着后门再绕了半圈,就拍到了这个画面。红砖墙、水泥墩、两扇门的老式窗户、不高的层高、平房式的楼顶……这简直是我童年生活的日常周边嘛,暂且让我称之为七八十年代怀旧风,哪天带老父亲老母亲来打卡他们的青年时代。

临走了,还是没忍住好奇,想知道这里的风格为啥是这样的,于是跑回前厅抓了个工作人员想搞明白。被我拉住的小姐姐说,这里原先是个老旧工厂,大明宫遗址被发现之后搬迁去了别处,考古探索中心就是在这个旧址上改扩建的。在设计规划上,保留了原来的工业痕迹。

原来如此,难怪从进门到离开,除了考古的味道,最浓的就是随处可感知到的工业气息了。

这一番游玩下来,简直是神清气爽,还涨了不少知识。于是在渐渐西沉的落日里,吹着晚风,踩着发烫的地砖,一蹦一跳的打道回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