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的早上,睡到自然醒,翘着腿欣赏窗外的农田,那是丰收的景色。出来看到沿路都有农人在晒稻谷。餐厅的阿姨给我们做了两碗青菜鸡蛋面条,配上一碟她们自制的泡菜,营养美味。

我们自驾车来到距离不远的江湾风景区,江泽民的祖居,一处恬静的有建筑特色的地方,门票60元。里面有江湾小学,在小学附近的茶室里,我们和店家老板娘品茶,聊茶。我看到墙上照片中她在采茶,烘茶,照片中的她同现在的她区别不大,她显得很年轻,而且皮肤很好。聊到孩子们的教育,她家两个儿子,老大在县城里读中专,老二就在一旁的小学里。聊天的时候,听得到孩子们的读书声,听到孩子们洪亮的声音喊:老师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数学课。我有些恍惚,仿佛回到很久以前……

不远还有她老公的店,经营木制品,我们在这对夫妻店里选购了些绿茶、红茶、黄菊、梳子等等。转悠着往更深的建筑里走去,以前的老房子都有着天井、水缸、院落、堂屋。外面阳光明媚,里面阴凉通风。窗户都小,听一位导游介绍这样的房子是不靠窗户通风的。

经过一户院落时,我被悬挂的一排排大丝瓜和腊肉吸引进去。一位大姐一个人坐在桌边,向我们解释没什么客人,所以丝瓜一直没摘,就长这么大了,有的只能做丝瓜瓤了。原来这里是农家菜馆,叫江一峰农家乐,贾庆林、吴邦国都曾经光临过。我们坐下聊着天,大姐说婺源这里有红绿黑白黄,红鱼绿茶砚台白梨黄菊。我们决定就在院子里吃午饭,尝尝清蒸红鱼,还有腊肉。我问可以丝瓜炒腊肉吗,大姐的老公江一峰出来了,说可以试试,W担心踩雷,在九江吃的笋子烧肉好吃,这次就笋子炒腊肉吧。

院子里有小池塘,有梨树,各色盆栽植物。洗手洗菜的池子是大块的石头做成,古朴实用,旁边还有井水。我们聊着收门票和经营农家乐的冲突,疫情的影响,土地的去向等等。这位大姐之前也在武汉打工,她老公在上海工作十几年,只有一个女儿在杭州读书和工作。我和W都很羡慕她们一家的生活,见过世面,也有安逸的退路,怪不得显得很年轻。菜全部吃完,还有一对我们在游玩中遇到过的情侣,也被我们招呼着进来吃饭,整个小院热闹起来。

从江湾返回住处,我们香甜的睡了一觉。15点多钟步行到篁岭景区,坐索道上山。连接着另一边的是爱心桥,其中有一段玻璃栈道,我第一次走确实是心惊胆颤的,但脚下的风景确实新奇。有恐高的游客,扶着栏杆慢慢挪,那痛苦的模样让大家忍俊不禁。

篁岭的晒秋确实值得一看,白墙红砖黑瓦的房子沿着山坡密集分布,层次分明,房屋最上层的晒场伸出竹竿托着五六个大簸箕,晒着辣椒、各类干货什么的,五颜六色,衬托着绿的树,彩色的花,阳光照射的七色光,目不瑕接,那是秋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人间烟火气。年纪大些的阿姨们热火朝天的拍照,到处欢天喜地。原来秋收的喜悦,不光只属于农民,每一个看到晒秋的人都会被感染。

我们寻一处空场地,品着甜品,磕着瓜子,坐看云卷云舒,人来人往,任时间流淌,笑谈岁月流转。天慢慢暗下来,篁岭的夜晚降临了。顺着山坡往下走,小桥流水人家,错落有致,云雾缥缈,恍惚之中,如临仙境。小酒馆飘出音乐声声,手鼓配着节奏让音乐更显厚重。小毛娃在投射的光柱中转着圈圈,灿烂的笑,而他周围的亲人们看着他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再往下走,是根据地势和风景无处不在的灯光秀。矮树林里营造营火虫的灯光,高树林里仿佛有树精驻扎,大树爷爷在述说着遥远的故事。梯田里,在声控仪处,随着声音的快慢,鱼灯游动或快或慢。年轻的男男女女大声叫喊着,唱着闹着。梯田变幻着璀璨的各色灯景,射灯在背景山上照出篁岭两个大字。这里设有心型的茅草架,供人照相,背景是灯海,头顶是月亮,与照相的人们浑然一体。沿途的小路被灯光铺满成为花花绿绿的闪耀的路,路边的树被灯光染成各种颜色,各种景观,不断有各种惊喜,灌木丛里的灯光花开了又合,成片的开合,十分壮观。大树下的山石被灯光照射出流星般的色泽,流动着的光影,充满神秘感。密林中的屏幕后仿佛嫦娥在翩翩起舞,音乐柔美动听。

最终回到最开始欣赏晒秋的地方,这时候,晒品没有了,顶层的灯光衬托着白墙红砖,在夜色笼罩下,是另一番美丽。夜游篁岭确实惊艳,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