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黄河岸边的碛口古镇,从明清伊始,凭借黄河和独特的地形,曾一跃成为北方漕运商贸集镇,今天却成了人们追寻故梦之地。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成为国内沙龙摄影和民俗摄影作品中最常出现的拍摄地之一。
清初,黄河古道成为连接南北的主要通途。当400多米宽的河面流经碛口的“大同碛”处,骤然缩为不足80米的急流浅滩,运货的船只到此无法继续前行,只能将货物卸船改由马车运输走陆路交通,从而造就出这座水旱码头。鼎盛时期的碛口,是一派水上舟船穿梭,岸上商贾如云的景象。当年有380余家大小商铺货栈,拥挤在这3里多的狭长之地,那是何等繁华热闹的景象。
走进碛口,就如同走进了另一个平行空间,里面可见旧时繁华与时代变迁,将凡尘俗世的喧嚣与烦恼都留在了身后。这里的故事,需要用手去感知的,这里的美景,值得用心去品味。
登上山环水抱的黑龙庙,整个古镇的全貌尽收眼底,脚下是一片具有黄土高原建筑特色的晋商老宅院,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走进了仔细观察,这些老字号和老房子上保留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和石刻,深沉而厚重。
不知不觉间,夕阳已经逐渐沉入黄河对岸的山梁背后,余辉在宽阔而平静的河面上留下洒落的碎金。晚上不打算赶路,我们和一群艺术院校的师生同住在由古窑洞建筑群改造而成的碛口客栈。
一层层叠起的窑洞就是客栈的房间,房间正对着黄河,夜晚亮起灯笼时极美。我俩的窑洞隔壁住着一位气质不凡的中年男子,在窑洞门前的小桌前若有所思地喝了会茶,然后摆出文房四宝,在宣纸上潇洒挥毫,一气呵成,看样子显然是专程来写生的艺术家。
吃过晚饭,我和布丁坐在客栈二楼的平台边,看着脚下的黄河,在月光下缓缓流淌,平静的没有一丝波澜。过去的碛口,狭窄的河道中有大量暗礁环伺,上世纪60年代国家治理河道,炸开了河中的巨石才有今天这样宽阔平缓的河道。今夜过后,黄河对于她再也不是地理书上的单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感知和体验过的鲜活认知。
对于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孩子来说,住窑洞也绝对是种很特别的体验,这种古老的民居她之前只看过照片,全然不知道窑洞里面是什么样子,住在里面的感觉又是如何?客栈里改造过的窑洞,干净整洁,里面有卫生间,床虽然有点硬邦邦的,枕头也薄了些,但布丁觉得比普通酒店有意思多了。
第二天醒来,吃过农家早餐,我们告别碛口古镇,沿着黄河弯弯绕绕北上三十多公里,前往神奇的黄河百里画廊。布丁在地理书上学到过,大自然的伟力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留下了许多奇观,根据成因可以分为河蚀、海蚀、溶蚀、冻蚀、风蚀、冰碛等,显然黄河画廊属于河蚀。
只有坐船才能观赏到黄河岸边崖壁上长达数公里的天然画作,这些由河流长期冲蚀砂岩而形成的浮雕般的沟壑与纹理,借助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可以是繁体的“福、禄、寿”,可以是佛像、泰坦尼克号、清明上河图甚至二维码……
游船中途还会停靠在一处狭窄的礁岸,上岸后所见的地貌与基隆的野柳地质公园颇有几分相似,奇石、峭壁与黄河的奇妙组合,可以拍出许多有趣的打卡照!
Tips
住宿推荐
碛口客栈,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前身为经营粮油的“四和堂”。1940年碛口解放后,八路军120师在四和堂原址投资开办了“新华商行”,繁荣了边区经济。建国后,四和堂演变为碛口粮站。后来改为客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客房均为窑洞建筑。
黄河画廊
门票+快艇票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