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镇上,有一座古庵堂,庵内有一棵古银杏,说起这两“古”,有故事的。
这座古庵堂始建于宋代,当时名为“万通庵”,清康熙年间曾整修,清嘉庆年间改称为“万寿禅院”,后又改名为“万寿庵”,一直沿用至今,因庵在马桥东街上,当地人都习惯称为“东庵”。
庵很小,临街民宅为山门殿,庵内只有前、中、后三进,每进三间开面,第一进内供奉弥勒佛与韦驮,第二进为大雄宝殿,殿额“大雄宝殿”四字为赵朴初所题,供奉释迦佛,菩萨像均有精雕的红木佛龛供养,大雄宝殿后为小庭院,庭院内有一棵古银杏树,第三进为生活用房。
现在我们看到的“万寿庵”,是本世纪10年代,重新装修过的,黄墙红柱黑瓦,古庵焕然一新。
当地一位老人跟我说,以前庵中有一位名叫常隆的老师太,常常讲述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清康熙年间,当时的庵已颓败不堪,鲜有香客,于是,当地人邀请明性法师到庵住持,她发心重修,发愿作三年法事,诵八十一卷《华严经》,最终募得十亩庵田以养寺僧,并立了一块《万通庵募田碑记》的石碑。
这块石碑保存完好,以前立于大雄宝殿右侧墙角,这次去没有看到,可能移位了, 这块石碑是“万寿庵”的“二宝”之一,还有一宝就是有着350年以上历史的古银杏。
这是一棵雌银杏,树龄有争议,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这棵古银杏与古石碑同一时代,就是明性住持重修庵时所植,为清康熙年间栽种,第二种意见:这棵古银杏为建庵时栽种,理由是当年的九旬老师太常隆说过,此庵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这棵古银杏树在明性住持重修庵时,已经生长于此,当为宋时之物,现在确定树龄为350年,其实是根据《万通庵募田碑记》来推断的。
350年也好,800年也罢,这棵古银杏见证了历史变迁,见证了沧海桑田,还好好的活着!阳光下,古庵堂和古银杏如影随形,交相辉映,如今,这棵古银杏已有十多米高,依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陪伴着“万寿庵”,守护着马桥东街,庇佑着这里的人们,从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