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秦始皇,大家都会想到他是统一六国的伟大君主,随之就会想到恢弘大气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了,可见兵马俑的名声之大,世界各地的游客也都慕名而来,兵马俑也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大概是 西安 最重要的城市印象之一,几乎每个来到 西安 的人都要去一览兵马俑的雄姿和风采,当然我们也不例外

进入正门到一号坑需要走路十分钟左右,穿过一个像小公园的地方就到了,不是很远。如果不想走的话可以坐每人五元的电瓶车,但我感觉没啥必要,如果天气好的话建议步行前往。

来兵马俑我个人建议还是请一个导游最好,否则就是你看泥人,泥人看你。我来之前的半个月抽空看了几个导游直播,又看了相关的资料,所以导游要说的我也已经背的八九不离十了,所以我们就没有请导游,一二三号馆都是由我来负责讲解的

好了游客们,现在跟着鲁导往里走,准备前往一号馆

牌匾上写的“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这上边的字就是秦始皇当年统一各国后用的小篆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是一国皇帝,他死后还想做皇帝,所以就把生前的一切都搬到了地宫。这些就是他的将士们,当兵马俑刚出土的时候都是远处的那种东倒西歪残破的状态,现在我们看到前边这些完整的兵马俑都是经过考古专家们修复后的样貌。

前面这三排没有穿盔甲的俑就是古时候的先锋队(炮灰)大家都知道秦朝的时候秦国只所以强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商鞅变法。所以秦军也是赏罚分明,能够建军功就能光宗耀祖。

获得一个人头,可以赏田两亩房屋一间。

两个人头(打包Q)赏田六亩奴婢数人房屋四间。

如果战死沙场后家人还能继承军功,有这样的好政策秦横扫六国也就不奇怪了

大家看中间是由三十八路的步兵和车兵组成的混合编队,讲究的是协同作战,相当先进的作战思路,放在现在也不过时。

景区中的一号俑坑是较早发掘出来的。俑坑东西长约230米,南北宽约62米。根据试掘已出土陶俑、陶马的排列密度推算,一号兵马俑坑内约埋藏陶俑、陶马六千件,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

兵马俑最低身高176CM,最高身高196CM。平均都是180以上,那据记载那时候秦国平均男性身高只有160+为啥俑都这么高?那是因为这些都相当于秦始皇的禁卫军,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肯定身高会选更壮硕的。就 比如 各个国家的仪仗队,身高也都是高的很。

兵马俑本来是有颜色的,并不是这样的土色,彩绘因为历经多年再加上出图氧化所以颜色就消失了。可以参考 敦煌 莫高窟的案例。

陶俑身上仅存斑驳残迹,但依旧栩栩如生,千人千面,果然是大秦第一手办狂魔。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

大家可能也发现了俑的手都是半握姿势,那么兵器呢?

有一种说法是楚霸王项羽带了三十万大军攻破 咸阳 城之后手头有点紧,缺兵器,就来到这边把兵器都给撸走了。

很多细心的人都发现了兵马俑为啥都是单眼皮?据说是制作的时候统一都做成单眼皮,然后彩绘的时候再画成双眼皮等不同样式。

现在离开一号馆准备前往旁边的三号馆

二号坑和三号坑分别在一号坑的两旁。和一号坑一样有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二千件。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震撼虽然不如一号坑,但是因为每个俑坑的队伍、作用都不同,所以同样值得一看。

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铍、矛、戈、戟、殳、弩机以及大量的箭镞等,大部分兵器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锋刃锐利,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

现在我们从三号馆出来前往二号馆,后边的小伙伴跟上,人多别走丢了

二号坑可以总结为两个字:没挖,很多陶俑还都在泥土下面没有被展示出来。据说一坑另外再交费的话,可以走到坑里去,不过我没有去验证。

这个就是 大名 名鼎的跪射俑,也是目前唯一完好没有经过修复的俑,可能和他的姿势有关系,比较矮小,天塌了有个子高的顶着呢

盔甲的设计也很人性化,蹲下的时候盔甲下边散开,很灵活,同时期的 欧洲 还用的是兽皮战袍。

做工相当精细,连手上的掌纹寿命线事业线都看得一清二楚。

脚底上还有他老母亲给他纳的小鞋,防滑也是相当到位。

这位就是身高196CM,全场最高的将军俑。手指微微翘起,放在车扶手上,很威风。

坑内有约定俗成的习惯,不要与俑坑内的食物合影,玄学嘛,反正我是信的,毕竟是陪葬品晦气。

不过二、三坑倒是没有一坑那般得让人震撼,很多陶俑还都在泥土下面没有被展示出来。

秦兵马俑可谓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这个皇帝的意志分不开。

出来后跟着人流或者下边的指示就能回到正门了,如果要去看铜车还要去集散中心乘坐大巴车,是免费的。但是去了那边之后还要坐小观光车才能到,否则要走很远,我个人感觉是个坑所以就没往里跳,时间不充裕的不要去。

中午在陕博旁边找了一家地道的 陕西 面馆,点了一个当地人都喝的冰峰,咱也当一回老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