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38年,慈城的模样。
来慈城前,就被这幅《旧时故乡图》所吸引,她被誉为慈城版的《清明上河图》,是一位耄耋之年的海外华侨历经8年绘制而成的,儿时的故乡。
他走遍名山大川,最终还是觉得生他养他的慈城最好:“慈城巴掌大的地方,却山川湖泊、平原沃野、铁道公路、寺庙道观、拱桥牌坊以及数不清的旧宅大院应有尽有,历史又那么悠久,放眼整个中国也难得一见。”
▼《旧时故乡图》(部分)郑雷孙
而今,在慈城的冯俞宅里,仍能看到按郑雷孙原图尺寸仿制的《旧时故乡图》。
在这幅画里,田野山林之内、城郭四合的慈城古镇跃然纸上。数百幢房子、十余条街道、河流、桥梁乃至老树无不清晰可辨,如果用放大镜看,街上的行人宛然如真。
我借由这位老人的乡愁,对慈城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如今的慈城与慈湖(航拍)还保留着旧时大致格局
当然,慈城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这些。
我特别喜欢的建筑师王澍以宁波博物馆获得了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而宁波博物馆最具标志性的“瓦爿(pan)墙”,设计灵感便来源于他某一次对慈城的造访。
▼瓦爿墙
“瓦爿墙”即碎砖墙。
旧时,慈城多大户人家,他们常修缮房屋,每次修缮都会扔弃一些旧砖瓦。老百姓因陋就简,将这些不成体系、七零八碎的旧砖瓦捡回家,垒砌成自家房屋的墙壁。这是一种利用回收的旧砖瓦进行的循环建造,一堵墙可以使用最多达80多种旧砖瓦。
在王澍的书里,你能经常看到他对瓦爿墙的赞美。在这里,老百姓用节约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呈现着碎砖墙的魅力……
▼一些未改造的民居仍然能看到瓦爿墙的身影
来自游记慈城|不觉千年,时光如此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