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是去过的博物院/馆,体验感最差的一个。因为是一人 行,找人工讲解比较贵,所以租的讲解器,讲解器里的内容很少,只要展示号为红色的才有讲解。

清乾隆-黄釉描金双牺耳瓷尊

直口,溜肩两边各饰一对牺耳,圆腹下收至底,圈足,通体内外及底施鸡油黄釉,釉面肥润,底足修饰极规整,胎质如糯米般白滑,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是一件典型乾隆年间皇家礼器。

此尊为乾隆年间皇室用器,据《皇朝礼器图式》记载,祭祀时用尊,源于周礼,这种黄釉尊用于天坛正位的祭祀。

宋 磁州窑黑花草叶纹长腹瓷瓶

磁州窑品种诸多,以白地黑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窑 (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吸收了传统水墨画和书法艺术,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

明永乐-白釉暗花纹梅瓶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胫部外撇,圈足。器身锥刻纹饰,肩部为卷草纹,腹部为缠枝莲纹,胫部为折枝莲花纹。通体施白釉,足内露胎。明代永乐白瓷釉料加工精细,含铁量极低,釉质洁白纯净,温润晶莹,有甜美的感觉,故有“甜白”之称。

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卷二十二记:“永乐、宣德二窑内府烧造,以鬃眼甜白为常。”永乐甜白釉瓷精美绝伦,“白如凝脂,素若积雪”,以划花和印花器为上品。造型有梅瓶、四系罐、玉壶春瓶、僧帽壶、军持、爵杯、匜、豆、盘、高足碗、杯等。

此瓶造型秀美,胎薄体轻,胎质细腻,釉面光洁无暇,纹饰纤细,线条流畅,为永乐甜白釉瓷中的珍品。除白釉外,尚有青花、釉里红和红釉等品种。

西汉-铜缸灯

拍照的时候给你比个大大的心。

战国-错金银立鸟几何纹铜壶

此壶通高63厘米,盖钮上立一飞鸟,盖周与足下均立三飞鸟,耳上作兽面,通体错银并镶嵌绿松石。盖、底均饰立鸟,中部隆起的壶盖边缘,蹲踞三对展翅欲飞的雏鸟,口微开,似鸣叫。壶盖中心有一圆孔,上加浮盖,浮盖上有五瓣梅花式钮,钮之顶端站一只双翅舒张、引颈高鸣的鸿雁。壶底以三鸟作器足,鸟形象生动,鸟爪扣地,鸟身后倾,双翅上扬。壶体表面饰错金银,间嵌绿松石。1965年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三里墩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此壶为战国晚期新出现的镂刻、错金银、嵌玉镶珠、鎏金银等多种金属工艺融为一器,华丽工整,美观凝重,构思之奇巧令人称绝,充分显示了中国青铜工艺水平的高超。

战国晚期-青铜错金银牺尊

牺尊,牛犊型酒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仪式和典礼。尊是一种酒器,牺尊则是祭祀中用的礼器,青铜礼器具有标志等级和权利的特殊意义。《周礼》尊分六种,牺尊是最精美、最精巧的一种礼器。

这件牺尊设计精巧,装饰华丽,通体是错金银纹饰,牛头上还镶嵌绿松石。背上的盖是一只大雁呈栖憩回首状,大雁头顶镶嵌绿松石,头、颈部均铸刻羽毛纹。工艺采用了战国时期最鼎盛的宝石镶嵌错金银丝的工艺,代表了当时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准。

青玉镂雕花鸟纹炉顶

春秋早期-青铜尊

口径27.1厘米,高26厘米,三段式造型,扁鼓腹、高圈足。腹部满饰蟠蛇纹,上有细密的棘刺。上下边缘各有一周连珠纹,作为腹部的界纹。腹部、颈下和圈足部饰锯纹和几何纹。

清-雕漆三国演义人物大瓶

瓶径22厘米,高5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