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建县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史称会无、会川,清雍正六年(1728年)之际,取义“川原并会,政平颂理”改名为会理。会理城因其文化古迹保存完好,文化底蕴深沉厚重,而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地处西南边陲却独守一方繁荣的古城,保留着很多宝贵的文化遗存。在这众多的文化遗存中最为重要的一处就是金江书院。金江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称会华书院,院址在今华龙苑。清乾隆十八年(1753),改称玉墟书院。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改称会川书院。1811年,迁建于文庙南侧,道光初年改成金江书院。因毁于兵燹,同治元年1862年迁至回民清真寺(现会理一中)。1870年,由会理名士马见田(会理钟鼓楼,小瀛洲由他设计修建)主持扩建,形成现在的格局。
1903年,废科举改学堂,金江书院改为会理州中区高等小学堂,1920年改为会理县立中学,1942年改为西康省会理中学校,几经演变,发展为现在的四川省会理第一中学。现存金江书院位于一中东区校园中心,由讲堂、正厅、须弥座廊台和垂带式踏道组成,呈明清四合院式布局的古建筑风格。正厅硬山式顶穿斗土木结构,门楣匾额“高阳遗泽”,楹联“河岳英灵钟此辈,国家元气在斯文”由清末会理知州李成章撰联。正厅内陈列着学校历史变迁中留下的宝贵文物和展示书院文化的字画。讲堂为歇山式顶抬梁土木结构,匾额“荟英堂”由同治年间会理知州陈廷标用左手书写。过厅左右的门楣上刻着“三畏””四箴”金江书院学训。书院青砖碧瓦,翘角飞檐,黑漆板壁,雕花门窗,古色古香;四周绿树成荫,翠柏挺立,晨昏鸟语,四季如画。金江书院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院”,书院集聚徒教授、研究学问、收文藏书为一体,对大西南教育的发展、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人才,其中不乏治国安邦之栋梁。
沐浴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春风,会理一中雄风再展,迎来会理教育的春天,提炼百年办学精华,传承书院优秀文化,构建书香校园,三校整合,资源优化,依法治校,以人为本,开放办学,用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持续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树立了“敬人,崇实,进取,拓新”的校风;“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爱心培育爱心,以智慧启迪智慧,用灵魂铸就灵魂”的教风;“勤于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学风;发展成为了具有浓郁书院文化气息,充满开拓进取精神,师生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特色鲜明在区域内领先的示范性普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