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累经文,龛重佛影,雕轮月殿,刻镜花堂,横镌石壁,暗凿山梁。
- 《秦州 天水 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瘐信【北周】
这是一段上七佛阁的铭文,通过铭文的描述我们能看出来,当年秦州都督李允信为王父祈福而开建的这座七佛阁时的盛景。我们熟知的“散花楼”、“是无等等”牌等著名的造像都在这座“上七佛阁”中,这是4窟。虽然我也在做攻略的时候看到了很多相关的相片,但是真实地到达现场,还是满眼的震撼。佛像栩栩如生,静中有动。所有的衣饰都是飘逸灵动的,衣饰的纹样,放到现代也是很有特色且具有现代审美的;神佛的肌肉线条塑造有厉、有力,七佛阁两侧怒目的宋代金刚,肌肉线条流畅又紧绷,站在金刚下侧仰视,清晰可见脖子上的青筋暴起,仿佛下一秒拳头就会落下。
在诸龛的门楣上,悬挂了四块匾额,分别为“西来圣人”、“菩提场”、“慧光普照”和“是无等等”,都是对佛的称颂之语。其中“是无等等”最为有名。“是无等等”牌是清初甘陕一带有名的书法家王了望所书,原句出自《般若多若蜜多心经》,其意为“佛法是没有和它等量齐观的东西,是至高无上的。”但根据这部佛经的内容,也可以作另一番解释,“是”是指客观存在的或得到的、正确的东西,“无”是指不存在的或失去的、错误的东西,这两大类完全相对的物质之间在佛家看来是完全相等的,没有什么区别。
在7个佛龛的上方,各有一幅飞天壁画,为北周原作,未经后代重绘。飞天或弹奏乐器,如阮、笛、拍鼓、钹等,或手捧供物,如仙果、香熏等。与其他壁画不同的是,这些飞天的脸部、胳膊、手、脚等身体裸露部分是用浮雕的手法塑出来的,泥层最大厚度不超过5毫米,一般在2-3毫米之间,而他其他部分如身体、衣裙、飘带等是描绘出来的,这便是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中的精品之作“薄肉塑飞天”。
在4窟廊的西端,可见一洞口,上有匾额,书“小有洞天”四字,是明朝书法家甘茹所书。小洞仅容一人躬身而过,之后便是豁然开朗、气象万千的牛儿堂(5窟)。最有意思是的,在明代开凿“小有洞天”之前的七百多年间,从散花楼到牛儿堂,是借助于两窟之间崖面上部固定的一个木桩上悬垂而下的铁链飞荡往返的。这让我突然间想到,《游褒禅山记》里,“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感谢明朝那位敢去不敢回的县官,如果不是因为他,我这种恐高症的人,可能至今不得见如些美好的石窟真颜。
牛儿堂(5窟),因牛赎而得名的,它要吼一声就会大地震,动一下就要灭绝世界。一场灾难就要降临到人类了,但是没有起来,因为天王把它压住了,保护了一方平安,这就是下图的天王,鸠摩首罗天 - 踏牛天王,而他脚下踩着的就是牛赎而。这位天王是唐初的作品,这就已经和4窟的金刚的雕刻手法不太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