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中的禾兴之源和沃土 嘉禾 专题展,解开了我心中的困惑。 嘉兴 地处太湖流域,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这里的史前文明主要包含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从7000年前一直延续到5300年前。
曾经这里是一片水乡泽国,此地的人民主要是以打鱼捕猎为生。但根据出土的众多石质生产工具可以看出,当时的人类已经逐渐掌握稻作的生产,特别是到后期的良渚文化,这时的农耕文明已呈繁荣之势。
先秦时期, 嘉兴 地处吴、越之间,是两国交兵的主战场。秦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 嘉兴 一地设为由拳县,属会稽郡。不过在这个阶段, 嘉兴 尚未形成规模化的水稻种植。到了三国吴黄龙三年(231),在 嘉兴 的沃土上长出了茂盛的野稻,落帆亭后曾有 嘉禾 墩,传说就是“野稻自生”之处。当时吴国大帝孙权听闻此事后,认为是祥瑞之兆,将由拳改名为禾兴,第二年将年号改为 嘉禾 。赤乌五年(242),孙权立子孙和为太子,为避讳,将禾兴改为 嘉兴 。落帆亭始建于唐代,因行船进入运河船闸时需落下船帆而得名,曾为著名的园林。
可见, 嘉兴 之名的由来,还真的与水稻这种农作物有关。
不过, 嘉兴 成为真正的鱼米之乡,则要到唐宋之后。钱塘潮如今成了人们观赏的景观,但在古代, 嘉兴 地区却是一处屡遭海潮侵害的地方。人们为了阻挡海潮的侵袭,不断修筑坚固的撼海塘,这项工作持续了上千年。
当海潮不再泛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一处肥沃的土地,这片 嘉禾 飘香的土地,也成了重要的粮食基地。两宋时期, 嘉兴 大规模发展“圩田”,有点像 广东 佛山 地区的桑园围,通过修筑堤防,将稻田与外水隔开,通过闸门控制引水和排水,以达到旱涝保收的目的。宋 政和 七年(1117),宋徽宗赐秀州郡名为 嘉禾 ,宋 庆元 元年(1195),升秀州为 嘉兴 府,此后 嘉兴 、 嘉禾 之名便交替使用。
马家浜发掘现现场照片
孙权视察野生禾苗
当地民众修坝阻挡海潮侵袭
当地发明的圩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