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门东看似不大,里面的小街小巷却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这些街巷都有着奇奇怪怪的名字,什么马道街、张家衙、新民坊、陶家巷、方家巷、大井巷、小荷花街,什么箍桶巷、剪子巷、豆腐巷、木匠营、边营、中营、三条营,背后可能全是你不知道的事。这些街巷是老门东很有特色的一道风景,每条街巷都有着不一般的故事。

1、马道街。相传这里是明朝富商沈万三家饲养的马场,经过马蹄长期踩踏,自然形成了马道,马道街由此而来,《东城志略》中有记载:“自堆金桥东转为马道桥,相传富民沈万三居此。”现在的马道街变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马路两旁都是居民住宅。

2、新民坊。新民坊最早是靠着明城墙的一条窄巷,曾叫过“鬼门巷”,那个时候的城墙根属于偏僻地方,是埋死人的场所,附近有棺材铺,娃娃们躲猫猫有时就钻进路边的棺材里,老南京人有个歇后语:“新民坊的娃儿——不怕鬼”!太平天国时期,女状元傅善祥居住于此,一度也被称作“贵人坊”,现在的新民坊变成一条大路了,成了老门东东西走向的一条主干道。

3、箍桶巷。明朝时,江南首富沈万三家的箍桶匠集中居住在这条巷子里,时间久了大家就把这条巷子叫作箍桶巷,又把箍桶巷东面木匠聚集的巷子叫木匠营,这副阵势,足见当时沈万三家的雄厚实力,现在的箍桶巷,是老门东的主街,遗憾的是再也看不到箍桶的景象。

4、剪子巷。剪子巷在南京十分有名,相传东吴东观左丞、西晋御史中丞周处曾住此街,所以明朝以前又叫周处街;明朝初期,巷内是储藏兵器的仓库所在地,仓库內多箭簇,于是就被称为箭子巷,后来逐步演变为剪子巷;清朝,巷内有崇义书塾,是专为穷苦孩子提供读书之所;民国时期,南京市救济院、妇女教育总所、孤儿院、育婴所、游民习艺所、养老总所等民政福利机构均设在巷内,现在的剪子巷已成为汉服一条街,一家紧挨一家的汉服店是这条小巷的独特风景。

5、边营、中营和三条营。明朝,这里是城防之处,朱元璋为解决兵士食宿,在明城墙与剪子巷之间,平行搭建了边营、中营和三条营这三条营房,巷名也由此而来,一直保留至今,现在的三条营,规划了不同功能,其中边营成了闹中取静的酒吧、茶舍、酒店等一条巷子,中营成了文创小店和艺术空间扎堆一起的一条巷子,而三条营云集了南京老味道,成了吸引无数吃货的地盘。

这些有意思的主街主巷,又衍生出很多副街支巷,这些副街支巷,像蜘蛛网似的,延伸到老门东的每个旮旯角落,没有主街主巷那么有人气,却透露着一丝安逸和宁静,它们安安静静的守在深墙高院一隅,默默的诉说着过往,走在这样的小巷子里,静谧而有诗情,内涵而又有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