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号唢呐”主要分布在会理南部关河镇的黑依村、官村。大号高亢雄浑,唢呐清脆嘹亮,两种铜制彝族吹奏乐器一长一短,独具风格,乐声互相交融,相得益彰,构成了一长一短的姊妹器乐。

乐典大都以民间五声调式为基础,间或加入清角音或变宫音,以宫、徴两调为主。其吹奏者都是彝族,曲调多为古朴、典雅、热烈,是本地婚丧嫁娶、热闹助兴、哀挽悼念、烘托场面的砥柱。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吹奏时并没有乐谱,全凭自身的音乐基因和一定的演奏能力,其技艺传授完全靠口授心记。下一代要学会各种乐器,记牢一整套吹奏曲牌,一般要花上十余年时间。

会理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就是蹢脚舞,以小黑箐镇白沙村的彝族蹢脚舞最负盛名。蹢脚舞也称“跌脚舞”“笛子舞”,彝称“且别底”“谷追”,由彝族古老的传统舞蹈演变而成。

舞步看着简单却十分繁杂,光听名字就让人感到民俗的厚度,如“背榨把”“搓脚”“三脚跷”“四脚二换腿”“三道把”“撵雀儿”等。

这是一种由多人完成的舞种,体现了无比欢乐的氛围。每逢节日庆典时,总会有一方天地是蹢脚舞的舞台。

2009年7月,会理县的“大号唢呐”“蹢脚舞”被公布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