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影视城主要反映的是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文化,在一些细节的表现形式上,展示了很多历史典故,渲染当时色彩,这些典故或多或少都与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密不可分。

1、司母戊大方鼎。商代司母戊大方鼎大名鼎鼎,上世纪30年代出土于河南安阳市武官村,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影视城文化广场城门上的鼎,就是依照司母戊大方鼎的样式铸造的仿制品。鼎是中国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与中原有着一个大家熟知的典故,《左传·宣公三年》有记载: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企图夺取政权叫做“问鼎”,“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出自于此。

2、雕像。影视城文化广场上有三皇像、六哲人、四神兽等雕塑,三皇像分别是黄帝、炎帝、伏羲,六哲人分别是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张衡、韩非,四神兽分别是朱雀神、白虎神、青龙神、玄武神,这些雕塑代表了影视城所处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色彩,也反映了当时中原人民的信仰。

3、狻猊。周王宫宫门两旁有一对狻猊,下边墩台上分别刻着狮头、凤凰和牡丹,狮子是兽中之王,凤凰为百鸟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所以称为三王狮,狻猊作为一种神奇的瑞兽,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狻猊的寓意是勇敢无畏、睁崃威武,所以狻猊在古时候经常用于道场、佛寺或者官衙门前,不过并不适合放在家宅的门前,民间一般比较少见。商周之前中国是没有狮子的,从周穆王征伐西域,西域进贡了一头狮子后,中国才开始对狮子有了认识,由于狻猊和狮子十分相像,慢慢地就有摆放狻猊,转化为摆放狮子,所以,在周王宫门前摆放的不是狮子是狻猊,是有历史依据的。

4、东配殿。周王宫的东配殿是国学、太学堂和太学阁,也就是古代皇族子弟学习、考试的场所,这是按照先秦时期的形制而制,也可以说是秦代选拔储备国家未来干部的地方,在秦代我们所知道的重大典故就是焚书坑儒,尽管秦代不许接受儒家教育,但不等于不许接受教育,秦代的“学室”制度就是汉代郡国学校的起源,为以后封建王朝教育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是顺着历史的脉络一路流传。

5、西配殿。我们常说文武要双全,周王宫的西配殿就是武馆,这是皇族子弟习武的场所,这个配殿也是按照先秦时期的形制而制,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烽火连年、战事不断,因此习武之风盛行,就连皇族子弟也不例外,一旁的武贤馆则是天子和文武大臣观看皇族子弟练武选拔武将良才的地方。

6、大秦聚将营。中国古代很多时期都是普遍的重文轻武,但是在秦代却是全民皆兵,大秦聚将营便是贵族子弟用来习武的地方,秦代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所以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百姓都盛行习武之风。

7、烽火台。周王宫有个烽火台,讲述的是“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当年周幽王为博爱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假传信息,诸侯们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来犯,便赶来救援,看到的却是鼓乐喧天、歌舞升平的一幕,诸侯们敢怒不敢言,只好收兵回营,被周幽王戏弄几次后的不久,西戎果真来犯,看到烽火,诸侯们以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结果都城被西戎攻占、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8、古琴。这头古琴安放在影视城的城墙下,表达的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对牛弹琴”的典故,当时鲁国的一名音乐家公明仪,携琴郊游,为一头黄牛弹起玄妙的《清角操》,黄牛不为音乐所动,只管吃草,公明仪大惑不解,自己煞费苦心弹了大半天而黄牛却无动于衷!公明仪闹出的这个笑话,从此之后,流传千古,这可能是公明仪意料不到的。

9、山野茅棚。这座茅棚设计在楚王宫通往市井街的山野路上,是管仲和鲍叔牙常来叙旧的地方,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见证地,管仲和鲍叔牙是发小,春秋齐国人,鲍叔牙很赏识管仲的才学,也很了解他的所作所为,尽管管仲做了很多错事,但鲍叔牙始终支持和信赖他,最后在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下,管仲当了齐国的宰相,而鲍叔牙则心甘情愿地当管仲的助手,管仲的确有能力,在他的辅佐下,齐国迅速强大起来。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管鲍之交”也一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