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前也就是2月6日,文旅部新公布了21家5A级景区,和顺古镇榜上有名,成为云南第十个、腾冲第二个“5A”。古镇位于腾冲城区西南3公里,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全镇人口6000余人,在外华侨就达12000余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

古镇入口的标志性建筑——和顺顺和牌坊建于2001年。在中国文化里,和与顺不论如何搭配,都让人向往。当地人巧妙地将和顺两字构成和顺顺和的组合,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始建于明嘉靖初年的双虹桥老桥,为桥头老爷寸玉率乡民修建,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双虹桥新桥建于1921年,两桥形如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

作为腾冲当之无愧的文化源泉,和顺图书馆建于1928年,是当地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

图书馆现有藏书11万余册,分藏古籍、民国、中华再造善本、现代等书库,典藏文献图书较为丰富。图书馆内还有胡适、熊庆来、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

除了提供书籍,图书馆还从上海等地订阅报纸,但由于腾冲位置偏远,报纸从上海邮寄到腾冲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腾冲人另辟蹊径,先把报纸从上海运到缅甸,再用马帮沿古丝绸之路运到腾冲,时间比传统的陆运节省了一半以上。

对新思想,新事物的掌握,是人类进步的要诀,靠“走夷方”致富的腾冲人,深谙其中的奥妙,他们在求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腾冲的“文化之津”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昌宫始建于道光年间,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

左右楼阁下镶嵌有《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过功名的和顺人。

文昌宫是和顺教育的摇篮,1909年在这里开办了两等小学堂,1940年由和顺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亦设立于此。

和顺小巷沿三合河而建,与和顺湿地、田园、荷塘毗邻,由近万平米的古建筑组成,是腾越文化、和顺文化的缩影。

小巷里的大马帮博物馆,用3000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了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景、滇商辉煌的历史以及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

“夷方”指的是距离和顺仅70公里之遥的缅甸。早在四百多年前,和顺先民便开始赶着马帮,从缅甸源源不断地购入玉石、棉花等货物,并将中原的丝绸、茶叶卖到“夷方”之地。

水上印象位于和顺陷河,陷河是一块湿地,也是三合河的主要源头,这里有着良好的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丰富。

通过水上印象人们可以“事农、赏荷、观鸟、荡舟”,在田园野趣和人文场景的交织融合中,体验和顺自然生态之美。

和顺小巷最出名的建筑莫过于总兵府,它建于光绪末年,原系清朝从一品大员振威将军、腾越总兵张松林的老宅,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现被改为了柏尚酒店。

酒店与和顺湿地毗邻,远眺是青山沃野的田园秀色,近看是野鸭白鹭翻飞的湿地风光。杨柳荷塘、浣衣村姑、顽童凫水、牛马群行,水乡美景尽收眼底。

如果走累了,不妨在和顺小巷酒吧街上找个露天的位置休息一会儿,还可以惬意地喝上一杯。

和顺人“走夷方”,虽然身在国外,却时刻挂念家中的亲人。为了家乡的女人洗衣能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从清光绪年间开始,和顺人逐步沿河堤修建了9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

和顺洗衣亭也因此成为了和顺最独特、最温柔的公益建筑。

在古镇的东南方,有一片湖泊名为野鸭湖,面积150余亩,因生态环境优良,逐渐成为野鸭等水禽的栖息地而得名。

湖水与周围的青山绿树、民居建筑构成了一幅“远山莽苍苍,近水何悠扬;万家坡陀下,绝胜小苏杭”的优美画卷。

地处西南极边之地的和顺人,其先祖从中原跋山涉水而来,一同带来的还有中原传统的家族理念,祠堂就是这一文化最典型的体现。至今和顺古镇还保留着“八大宗祠”,其中的刘氏宗祠建于清咸丰五年(1856年),至今已有近170年的历史。宗祠正前方是半月形荷塘,塘上筑双孔石桥通达月台,月台上建精美的牌楼式大门。附近设宗祠文化馆,展现和顺宗祠文化“和”与“活”的特点。

不远处的李氏宗祠建于1920年,占地400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所处地势高峻,视野开阔,环境清幽,内有民国元老谭延恺、李根源题写的楹联。和顺李氏家族曾产生了云南都督蔡锷的秘书长李曰垓、哲学家艾思奇(李生萱)等一批文化名人。李曰垓是艾思奇的父亲,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元老,出任云南护国军秘书长。著名的讨伐袁世凯称帝的《讨袁檄文》就出自他的笔端,被国学大师章太炎称为“天南一支笔”。

古镇最南端的元龙阁原为观音殿,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乡人又在殿前兴建楼阁,取名元龙阁,后经历年修葺,成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元龙阁前面为碧波荡漾,水体澄澈的龙潭,背后名木古树郁郁葱葱。

元龙阁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等组成,构思奇巧,结构紧凑,背靠青山,面临绿水,宛若人间仙境。

由于上午在火山地质公园耽搁的时间有点长,导致下午6点才到达和顺古镇,游览完元龙阁,天色已经渐渐黑了下来,打卡计划中剩下的艾思奇纪念馆、弯楼子、寸氏宗祠、千手观音古树群、魁阁看来是无法完成了,最后还是留了点遗憾。虽然走马观花只看了一半的古镇,但即使是这样,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星罗棋布的古建筑已经足够让人感受到它的魅力,也难怪会晋升5A行列。

Tips:

1、推荐路线:和顺古镇游客中心→和顺顺和牌坊→双虹桥→和顺图书馆→文昌宫→和顺小巷→水上印象→总兵府→野鸭湖→刘氏宗祠→李氏宗祠→元龙阁→艾思奇纪念馆→弯楼子民居博物馆→寸氏宗祠→千手观音古树群→魁阁。

2、美食:干豌豆粒经水泡,磨浆,过滤、熬煮等多道工序后,当豌豆粉未凝固成形时称为稀豆粉,配以饵丝或粑粑,最后放佐料,风味独特,滑嫩鲜香,是最有特色的小吃之一 。

土锅子,又名“锅子菜”,其锅造型形似火山,火炭放置在口中,所以又名“火山热海”,是腾冲当地的火锅。用鸡和鲜排骨或筒子骨熬成底汤,铺陈上丰富的底菜——芋头、山药、白萝卜、胡萝卜、黄笋、酥肉、泡皮等等十几种食材,按照一定的程序安放炖煮。推荐和顺人家。松花糕是腾冲家喻户晓的特色小吃,主要的材料是松花粉加上一些红豆,色彩分明,油润不粘牙,糕点分为2层,第一层的颜色金黄色,第二层是紫色,最后把松花糕放在一片绿色的荷叶上,淡淡的香气,是很悠闲的腾冲感觉。推荐蔺大妈松花糕。鹅油饭是在烹饪腊鹅之后,用腊鹅的油拌饭吃。

回到市区,冲着当地“去腾冲不吃火瓢,白到腾冲走一趟”的说法,我们去品尝了腾冲地区的一道特色火锅——火瓢牛肉,以此作为告别滇西的最后一顿美食。火瓢牛肉又名铜瓢牛肉,源于茶马古道的马帮驮夫,他们把大理白族手工艺人打造的铜瓢带到少数民族地区,当地人把刚杀好的新鲜牛肉送给马帮,两者结合,再加上天然香料,“铜瓢牛肉”就诞生了。跟其他的牛肉火锅不同的是,它以铜瓢作锅,以肥瘦适合、嫩滑带皮的片状牛肉为主菜,锅底还配置白菜、土豆、小瓜等蔬菜,用老式的风炉烧炭加热煮熟,吃起来的味道真是绝了。

回首两天的行程,火山地热,岩浆涌动显大地之炎;高黎贡山,群峰巍峨冲雾霭云端;北海湿地,湖光山色濡万物生灵;和顺古镇,古朴建筑诉沧桑千年。腾冲,不愧是彩云之南的度假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