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真正到过的傣族村寨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曼春满村,一个是曼景保村。

曼春满村位于傣族园内,游客络绎不绝,村寨商业很发达,曼春满佛寺也修建得十分漂亮;而曼景保村位于景洪市郊,靠近般若寺,鲜为人知,保留着原始傣族村寨的气息。

(一)傣族园与曼春满村

傣族园内一共有五个村寨,分别是曼将、曼春满、曼听、曼乍、曼嘎,房屋建筑为“干栏”式竹楼,户与户之间竹篱为栏,自成院落。

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景区,而是由当地保存较为完好的傣族村寨重新整修合并成的一个旅游景区,有300多户居民一直生活在这里。

村寨四周多种植椰子、香蕉、竹林等果木,处处部部葱葱,一派亚热带的风光和异国情调。傣族园中有一条傣族风味食品街,游客可登临品尝,在这里客人们可以品尝到带有酸、辣、苦、甜、香、脆的傣族风味食品,也有傣族歌舞节目表演,当地特色的傣锦、木雕、竹编,也都可以在这里看到。

傣族园最有名的莫过于它的泼水节目了,这也是大部分游客最期待的项目之一。泼水节原本是傣族重要节日,即使不在节日期间,游客们每天也都可以在傣族园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泼水活动一般一天只有两场,节假日会安排三场以上,也要提前查询泼水时间,以免错过。

要到傣族园泼水的话,多带一套衣服来,可以自己带盆子,也可以在这里买到小型泼水盆。

版纳一年四季都气候温暖,冬天泼水也没问题。

搭乘电瓶车从泼水广场来到曼春满,电瓶车讲解员是傣族人,打扮穿着和口音都很有傣味儿。

除了震撼于曼春满佛寺的美,更对这有趣的村寨充满了兴趣。这里除了壮观的傣族建筑,赶摆街也非常引人注目。

赶摆,在傣语中被称为“做摆”,意为“市场”。这是一个由当地村民自发组织,定期举行的集市活动。这个集市在傣族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村民们交换物品、交流信息、享受生活的重要场所。

许多人会认为大概就如北方的赶集或南方的赶场一类的吧,傣族人不过叫做赶摆而已,其实,傣族人赶摆的覆盖面,远远比集市贸易要广泛得多,它不仅仅是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庙会只是众多节日中的一种),而傣族的节日,尽管名目繁多,却大都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干朵、摆帕拉、摆拉罗、摆汗尚、摆奘、摆斋等等,而参加这些活动,也都叫做赶摆。

曼春满的赶摆街,实际上就只是一个集市,这里有织绵、服饰、陶瓷艺术品、木雕艺术品等,更有各种傣家烧烤、傣家风味小吃、草药、水果等等商品,是傣族赶摆文化的一个商业缩影。

我们到傣族园行程较为匆忙,因此逛的地方不多,来到傣族园如果只逛半天的话一定要购买电瓶车票,这里面积还是挺大的。

(二)曼景保村

走入真正的傣族乡村,可一点都不感到胆怯,反而是兴奋。

从般若寺一路骑电瓶车来到曼景保村,在这里参观了曼景保佛寺,也见识到了真正的傣家美食,三角梅似乎开遍了村寨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游客稀疏,也不妨碍它们独自美丽。

郁郁葱葱的芭蕉树、零星点点骑着摩托车的村民,自由的风总是这么让人向往。

除了随处可见的这些傣族特色植被与金塔建筑,我觉得曼景保村最令人喜爱的,还是它的原始气息,因为就连傣语,他们也都坚定地保持着;种植绿植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走进了一家傣族饭店,发现主人在阳台周围种满了各种盆栽植物。

版纳似乎每一个村寨,都可以作为游客眼中的旅游村寨,因为户户有傣味儿、村村有佛寺。

简单来说,曼景保村以前就是傣王所认命的粮库所在地。

难道这也是这里美食特别好吃的原因吗?我正纳闷着讯问饭店的服务员们,惊讶地发现大部分都不会说普通话,依然说着纯正的傣语。

只听他们呢呢喃喃都是“猫哆哩”“肖哆哩”一类的词,找到一位会说普通话的服务员点菜后才得知,“猫哆哩”(没错就是我们吃的那个有名的零食)是傣语中“帅哥”的意思,肖哆哩是傣语中“美女”的意思,就类似于我们日常开饭店那样:“帅哥美女们,进来坐!”

傣族人基本不胖,由于长期生活在热带的原因,每个人身材都很苗条,食物也大部分以烧烤和冷食为主,如果真要说出一点相似的地方的话,版纳的傣族菜大概就是云南菜+泰国菜的结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