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选定的是 缙云壶镇。壶镇位于缙云县东北 部,乃“三市四县”交汇腹地,历史悠久,唐朝时就有了集市,是浙中南 重要的商贸集散中心,唐武周年间缙云设县后,划归缙云县。壶镇设镇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是北宋时期,时称胡陈,与“九龙”、“孝顺”( 金华 )为浙中南三大古镇。

冯兄有大学同学应先生是壶镇人,彼时恰在壶镇,热情相邀一聚,于是乎约定在千年古寺九松寺碰面。九松寺又名资圣法苑,属净土宗道场,该寺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历经多朝兴废于清嘉庆廿二年(1817年)为僧人秀峰重建,使得寺庙一度香火鼎盛,僧侣人数多达百余人。

寺院门不大,进入后却别有洞天,以山而建,层阶而上、金碧辉煌,可见香火旺盛。应先生与寺院管事相熟,故带我们见了两任主持,结果惊奇发现,此寺居然全是女尼,很少见。

用过九松寺的素斋,应先生带我们去了百廿间。“百廿间”因潜 明水 库修建整体从库区松岩村变迁至壶镇团结村,是 丽水 市目前发现最大的清代古建筑。据《胡氏宗谱》及存匾记载,清乾隆年间建造,为胡景敦所建。建筑主体长70米,宽58.5米,总面积4095平方米,一重中门、四重边门一字形排列。从正中一扇大门往里延伸,整幢屋子分前、中、后三个大天井,层层递进。每个天井都是鹅卵石铺就,并排列有规则的花纹如福鹿、掌扇之类。在三个大天井的左右两侧各有四个中天井、四个小天井。屋内通廊纵向四条,横向三条,实际有屋90间。原来,民间的“百廿间”只是一个虚数叫法。

现在的“百廿间”各处厢房均已为根雕、古玩、字画、非遗、养生茶、奇石、翡翠、麦秆画、汉服、轩辕黄酒、戏曲文化、十里红妆婚嫁民俗馆等乡村文化的展示地。游览间巧遇当地书法大家 江南 山人,获赠“室雅兰香”横幅,荣幸之至。

到了壶镇,岩下石头村是必去的地方。

岩下村村民以朱姓为主。据《朱氏宗谱》载,始祖朱国器公在五代梁太祖期间,曾任 山东 淄州刺史,后贬至 温州 永嘉 任司户。 北宋太平 兴国 四年(979年),朱国器次子朱时周游猎至括苍,乐其山水秀奇,从 温州 迁徙卜居南田村。明建文三年(1401年),朱氏18世孙朱谨之转徙岩下村,依百丈岩而得名。

刚到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的石拱小桥,在青苔和藤曼的包裹中静静地守护着流失的岁月。

走在村子的石板路上,翠绿的竹林映掩着满眼石头堆砌的房子,寂静中只偶尔会有老人踯躅而行,连村里的小黄见了生人也懒得站起,瞥你一眼继续蜷缩檐下酣睡。

听说村后山上有瀑布,瀑布边有一家咖啡馆,于是便沿着石阶往山上爬,沿途溪流淙淙、翠竹摇曳,溪中怪石嶙峋,充满野趣,虽然瀑布不过是一道细小涓流,但瀑布旁茅草搭就的咖啡屋却给此处平添了几分韵味,可惜我们来的太晚,咖啡屋关门了,甚憾!

晚餐安排在名为小桥流水的民宿,家常做法的土鸡、溪鱼和卤水豆腐等鲜美之极。虽然山村地处高山僻壤,但随着乡村旅游开发,精品民宿也有不少,村头巷尾不时见到村民自制的腐乳、笋干等农产品摆放路边,游客可自行扫码购买。

夜宿壶镇,乘兴去观夜景,壶镇不愧是 丽水 市人口最多的乡镇,规模堪比县城,夜晚灯火辉煌,热闹非凡。

到了老街,游客不算多,大抵是国庆高峰过去了吧,虽说也是修旧如旧,但依稀中壶镇以前的味道还在,繁体字的供销社匾额、生活着的清代吕氏九进厅、年代难考的双眼井......

清晨起来,步行700米,来到好溪旁的贤母桥。贤母桥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现存《贤母桥,吕蔡氏建》、《三桥碑记》、《书贤母桥碑后》碑记,立于贤母桥西桥头,碑文主要记载壶镇大户吕载扬兄弟子侄听命吕蔡氏母遗嘱,建造贤母、继义、竞爽三桥,叙述乐善好施的事迹。贤母桥为联孔石拱桥,东西走向,是台婺交通孔道桥梁之一。原桥长67丈,宽1丈,13孔,后经两次混凝土灌浆加固和拓宽改建,桥拱用条石平置纵联砌筑,桥面两侧设石望柱、拦板,现桥长137.4米,宽6.8米,高7.8米,孔跨8.55米,观之非常壮观。

观桥毕来到镇上一家丽水非遗烧饼铺---- 缙云烧饼(丽水山顶店), 缙云烧饼制作技艺源于明朝初年的壶镇,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 缙云 县最著名的传统美食,主要工具为“烧饼桶”,燃料用“木炭”,取五花肉切成肉糜,肥瘦相间和菜干混合,撒上葱花,馅料里的猪肉红里间白,菜干褐中呈黑,葱花嫩,再抹上一层薄薄的麦芽糖浆,撒上黑芝麻,当炉内温度达到230℃时,迅速贴胚烤饼。约莫3到4分钟,饼身金黄,浓香四溢,焦香可口。烧饼馄饨是个绝搭组合,壶镇馄饨不但皮薄馅大,绝的是撒上一些炸脆的馄饨皮碎,更添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