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从泰顺转回丽水景宁,留宿大漈。

第一站来到罗阳镇岭北看同乐桥,泰顺民间自发集资的第一座以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修建的廊桥,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董直机主墨,2006年建成,总长34米,跨度23米,桥身高8米,宽5.2米,牛头5.8米;廊屋分三层,廊屋较传统更为美观,共有三层斗,且名目繁多,如兰花斗,四方斗等形式,廊壁更是雕龙刻凤。为传承千年造桥术,再现古廊桥风韵,建造整个过程中禁止利用现代设备和方法,只用一把小小的墨斗和刀斧凿锯,不用一根铁钉,全用木榫结构。

另外一座就是同庆桥,建于2004年,同样由董直机老人亲自完成,全部采用传统木榫卯结构,桥横跨岭北溪,廊屋分三层,有20个挑角,廊壁雕龙刻凤。

路过马坑,来到了月下桥,桥在村子中间,不大,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桥上被村民堆满了收割的毛豆之类的作物,成了晾晒场地。

马坑还有一座同为民国元年(1912年)建的樟下桥,在路边很不起眼,也较破旧,被一颗大樟树遮掩,同样堆满了村民晾晒的作物和农具。

紧挨着马坑的东坑镇是景宁廊桥最密布的区域,有两座木拱廊桥:东坑上桥和东坑下桥,一南一北横跨溪上,遥相呼应,被称作“姊妹双桥”。

东坑上桥也称观音阁桥,初建于清早期,现存建筑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桥长23.7米,宽6.2米,净跨为18.7米。

东坑下桥建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又名清安桥,桥长24.31米,宽4.6米,净跨21.75米,是景宁县域现存时代最早的木栱廊桥。

东坑新建的一座廊桥是同心桥,也是贯木拱架,虽然没有老桥的厚重和古朴,但造型十分优美。

来到章坑村,在村中文革时期建造的大会堂正对面,就是怀胜桥,又称路龙桥,始建年代不详,桥梁上记载为大清光绪元年(1875年)修建,桥长28米,高4米,单孔平卧,桥体两侧重檐翘角。

今天行程最激动人心的是章坑接龙桥。车停路边,沿着路旁很小的一块指示牌又一次走在石板古道上,约行进了700-800米,转角看到白鹤电站,建在峡谷一侧的崖上,细长的溪涧穿过山间,而前方一座高耸横跨飞云江峡谷两侧,如卧龙一般的廊桥,就是接龙桥,太震撼了,与先前的三条桥有得一比。接龙桥始建于清宣统,现存建筑为民国六年,长38米,宽4.5米,木拱架高19.6米,净跨19.6米,巧妙运用两端自然岩体为基础,桥身起势较高,颇具气势,外观造型简朴,内部结构较简,在远山翠竹碧水陪伴下,静静地卧在峡谷上。

下午3点半来到今日的留宿点----云中大漈,实测海拔超过1000米,民宿订在村口,就在停车场边,十分方便。休整一下后准备去看著名的时思寺,到了门口,售票大叔跟我说下班时间到了,明天来吧,我看时间才5点不到,本来还想争取一下,但看着大叔不耐烦的样子,只好作罢,站在门口拍了几张柳杉王的照片。

转头来到寺旁的护关桥,始建于清乾隆辛丑(1782)年,为两孔平桥,全长26米,宽3米,高2.5米,三层三檐楼的建筑形式,远远望去,似桥如阁,桥阁相连从下到上分别为有关帝庙、文昌阁、魁星楼。桥中第一层是关帝庙,正中供奉关羽,左右是财神爷,寓意“关公护关镇关,财神招财进宝,可惜二楼文昌阁、三楼魁星楼都锁了,无法进入一观。

趁着天色未暗,边在村里闲逛。村中有一座胡桥,胡桥的外貌和概念里的廊桥相去甚远,方方正正,如果不是跨溪而建,几乎可以当它是一座房屋。它是浙西南山区特有的抬桥式木结构的古桥,长17.4米、宽17.2米、跨径10米,始建明朝,有的建筑是在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和现在重修的。 胡桥是见的正方形木桥,外形很独特,里面更是戏台、店铺林立,旧时,大漈人就在这里以货兑货,鸡蛋换盐,既便利交通的作用,又兼具贸易、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多种用途。

村里的威灵宝殿旁还有一座小的廊桥,名为龙溪桥,掩映在繁茂的树丛中。

晚餐是在荷塘旁的民宿吃了一大锅土鸡和一大锅酸菜鱼,味道十分地道,出来时已是明月当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