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庙位于半岛最高处,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91.2平方米。庙内有前殿(托孤堂)、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白楼等古今建筑,有东碑林、西碑林、文物陈列室、悬棺陈列室等景点,白帝庙北侧有“三峡第一碑林——竹枝园”。史载:“述殁,国人于白帝城建庙祀之。”明正德八年(1513年),四川巡抚林俊以马援“子阳(公孙述字子阳)井底之蛙耳”为据,毁公孙述像,另祭祀江神、土地神和汉将马援(伏波)像,改称三公祠。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巡抚司朱廷立和按察司副使张俭取“先主武侯同门宫”之意,将三公祠更名为义正祠,祀蜀汉昭烈帝与丞相诸葛亮,并塑立雕像。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巡抚段锦又增塑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像,改义正祠为明良殿。至此,“白帝庙内无白帝,长祀蜀汉人物”的格局一直沿袭至今。清代先后整修过庙宇,格局基本形成。1974年至1976年进行全面维修,1977年春节开放。1992年,白帝城博物馆在白帝庙北侧修建“三峡第一碑林——竹枝园”,形成今格局。

蜀汉堂

蜀汉堂在白帝庙内,正中为3尊青铜铸像,诸葛亮居左,刘备居右,二人隔案而坐,相谈甚欢,奉茶的小书童侍立于旁。蜀汉堂展现“隆中对”的历史场景。

伐吴堂

伐吴堂是白帝庙内展示“冲车”“木牛流马”“抛石机”“井阑”等三国时期的攻城武器,墙上的壁画勾勒“关张遇害”“刘备出征”“陆逊受封(大都督)”“火烧连营”“夷陵兵败”等几个历史片段,概述“夷陵之战”的历史。

八阵厅

八阵厅位于白帝庙内,是以一具地理模型和一幅铜质浮雕描绘诸葛亮“八阵图”困敌的传奇故事。

明良殿

明良殿正对庙门,处于整个白帝庙的中轴线上,是白帝庙的正殿,取“明君良臣”之意。殿内供奉蜀汉昭烈帝刘备、丞相诸葛亮、关羽、张飞像。清康熙十年(1671年),曾任夔州知府的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重修明良殿,并题“汉代明良”匾额,悬挂于明良殿正上方,后被录入《中华名匾》。

文臣厅

在明良殿右侧是文臣厅,供有10尊青铜塑像,为蜀汉10大名臣:邓芝、庞统、张松、糜竺、蒋琬、费祎、孙乾、李严、董和、法正。

武将厅

在明良殿左侧为武将厅,供有10尊青铜塑像,为蜀汉10大名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严颜、姜维、王平、向宠。

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明良殿西侧,殿内供有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塑像。祠内有对联:“三代英才千秋扼腕,蜀中相业百代留芳。”

托孤堂

托孤堂位于白帝庙前殿。为21尊仿真人高度的彩色玻璃钢塑像,再现“白帝城刘备托孤”历史。

忠武堂

忠武堂用壁画和木刻介绍诸葛亮的生平和主要事迹,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等。

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距奉节县城以东10千米。四面环水,踞水陆要津。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四川,见此地险要,易守难攻,便修建城池,方圆约五里,并屯兵防守。当时城中有口古井,常常有白雾升腾,有人传言这是“白龙献瑞”,要出新天子之吉兆。于是公孙述“跃马称帝”,自号“白帝”,其所建城池得名“白帝城”。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汉光武帝刘秀派兵入川,公孙述战死成都。公孙述称帝12年,在其称帝期间,各地战乱频繁,唯白帝城一带较为安宁。他死后,当地百姓感念其恩,便在白帝山上修建一座庙宇,供公孙述像以做祭祀,为白帝庙。乾元二年(759年),唐代大诗人李白一首《早发白帝城》诗使白帝城蜚声海内外。2007年三峡大坝蓄水至海拔175米后,白帝城已成四面环水的孤岛。

白帝庙庙门是白帝城的标志性建筑,重建于清代,沿袭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前为砖砌牌楼式石拱门洞,后为木结构单坡式门殿,牌楼两侧为“八字”照壁,东西两侧画降龙云气图案和宝瓶云气图案。门洞竖匾上三周为五龙围绕的浮雕图案,中间竖写隶体“白帝庙”名,用蓝点白瓷镶嵌。原宋人张珖隶书“白帝庙”因年代久远,字迹破损,1957年由当代书法家刘孟伉重书,已被列入《中华名匾》。大门两边墙上两只带有双喜图案的花瓶,右边插牡丹,左边插菊花,寓意富贵和吉祥。门柱对联由民国时期名人黄元澡题写,上联“万国衣冠拜冕旒,暨号称尊,岂容公孙跃马”,下联“三分割据纡筹策,托孤寄命,赖有诸葛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