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岸路(Great Coast Road),南起格雷茅斯(Greymouth),北至西港(Westport),全长百余公里。它贴着塔斯曼海的边缘蛇行,被《孤独星球》冠以“全球十大海岸自驾公路”的美誉。

大海岸路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是一条穿越雨林、悬崖与黑沙滩的沉浸式自然画廊。沿途尽是惊涛拍岸的险峻悬崖、鬼斧神工的石灰岩奇观、棕榈成荫的森林秘境、遗世独立的绝美海湾,以及人迹罕至的原始沙滩。

我们原计划用整个下午从格雷茅斯驱车至西港,完整走完这条传奇路线,却因同伴临时调整行程,只得在普纳凯基(Punakaiki)折返。即便如此,这一路的惊艳,已足以慰藉所有遗憾。

车过格雷茅斯北郊,柏油路忽然瘦成一条灰线,雨林与海的交响乐章随即奏响。右侧是郁郁葱葱的南阿尔卑斯山余脉,左侧则是浊浪排空的塔斯曼海。正午的阳光在海面砸出无数银屑,晃得人睁不开眼。


二十分钟后,九英里瞭望台(Nine Mile Lookout)突兀地出现在公路左侧。它没有醒目的标识,没有游客中心,甚至连像样的停车区都只是一块勉强能塞下两三辆车的碎石空地。


站在这里,视野骤然开阔——塔斯曼海的怒浪在百米之下的悬崖底部翻涌,蓝绿色的海水与天际线模糊交融,而近处,风化的岩石如巨兽的脊骨般裸露在潮汐的啃噬之下。


它不像普纳凯基或煎饼岩那样声名远扬,却因此保留了某种原始的真实——没有精心设计的观景路线,没有纪念品商店,只有大海、悬崖、风和沉默。或许,这才是大海岸路最本真的模样。

前方的Motukiekie海滩就位于公路旁,这里没有游客,甚至没有脚印。风裹挟着咸腥味掠过耳际,黑色沙滩上的鹅卵石像无数颗恐龙蛋,被潮水打磨得发亮。


海浪涌来,瞬间淹没大片石子,又缓缓退下,留下串串泡沫,在日光折射下五彩斑斓。需要提醒的是,海滩部分区域在涨潮时会被完全淹没,想来探访务必提前查看潮汐时间。

“Motukiekie”在毛利语中意为“鸟栖之岛”,远处几座海蚀柱孤零零地矗立在大海中,当潮水完全涨起时,它们就会成为海鸟们唯一的落脚点。这个美丽的释义让黑沙滩在我心中突然有了生命——我们所见不过是它每日变幻的短暂一瞬,而真正的故事,永远在潮汐涨落间循环上演。

这条海岸公路的神奇之处在于,前方永远隐藏着令人心跳加速的未知景致。每个弯道都像在翻动一本立体画册,方向盘轻轻一转,眼前总会展开全新的风景画卷。

自驾旅行,最大的奢侈就是随时停车的自由。公路沿线散布着无数天然的观景台:或许是一个不起眼的土坡,或许是一段突出的悬崖。只要确认后方安全,随时可以靠边停车。没有围栏的阻隔,只有未经修饰的野性与你面对面。

车至普纳凯基,我们的大海岸路之旅在此画下逗号。虽未走完全程,却意外收获了另一种圆满——那些未至的风景在想象中不断延展,让记忆里的海岸线比实际更加悠长动人。

Tips:
一、格雷茅斯曾经是毛利人居住的地方,是南岛西海岸最大的城镇。附近的仙蒂镇(Shantytown)是新西兰重要的文化遗产景点之一,忠实地再现了因19世纪60年代的淘金热而兴起的拓荒小镇的生活场景。
二、大海岸路普纳凯基-西港段经过福克斯河(Fox River)后,景观就变化为开阔的牧场。如果时间有限,建议体验格雷茅斯到普纳凯基这段精华路线,但至少需要预留4小时。沿途补给较少,一定要提前加满油,并自备水和干粮。
三、西港周边的活动包括参观旧煤城、金矿遗址、森林徒步和海滩散步。著名的逆风角步道(Cape Foulwind Walkway)连接陶朗加湾(Tauranga Bay)与逆风角灯塔(Cape Foulwind Lighthouse),中途会经过一个海豹聚居地(Seal Colony)。视季节不同,这里最多能看到100多头新西兰海豹,而且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还将有机会见到刚出生的小海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