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库拉海岸线蜿蜒于凯库拉山脉(Kaikoura Ranges)与太平洋的交汇处,堪称南岛最瑰丽的自然杰作。要深度体验这片海岸的独特魅力,凯库拉半岛步道(Kaikoura Peninsula Walkway)无疑是最佳选择。这条全长11.7公里的环形步道,完美融合了南岛最震撼的山海奇观与最丰富的野生动物观赏体验。

作为新西兰最具特色的海岸步道之一,凯库拉半岛步道全程徒步约需3-4小时。步道起点设在镇中心,沿途串联起多个历史遗迹和观景平台,其中南湾(South Bay)至基恩角(Point Kean)这段3.4公里的精华路段,浓缩了半岛最精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若想近距离观察海洋生物,还可从途中捕鲸人湾(Whalers Bay)岔出的小路前往海滩。

这条步道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丰富的地貌变化:从平坦的石灰岩平台到陡峭的海蚀悬崖,从细软的草滩到嶙峋的礁石区。尤其是那些独特的石灰岩海滩——这些形成于6000万年前的古老岩层,在经年累月的海浪雕琢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异造型。

而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沿途随时可能邂逅的野生动物。作为新西兰海洋生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这里全年都能看到毛皮海豹、各种海鸟,冬季还可能偶遇迁徙的座头鲸。

步道沿线精心设置了多块解说板,从悠久历史、地质奇观到珍稀动植物,应有尽有,能够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

下午3点,阳光温柔地洒在半岛上,我准时从徒步的起点——南湾停车场出发,步道入口处矗立着一尊毛利人捕鱼的雕像,象征着这片物产丰饶的土地承载了逾800年的毛利文明史。早期的毛利先民曾在此捕猎恐鸟(Moa),栖身海岸洞穴。随着恐鸟数量的减少,农耕逐渐成为毛利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如今,恩盖塔胡部落(Ngai Tahu)仍聚居在镇上的塔卡汉加会堂(Takahanga Marae)。

在海风的轻拂下,沿着悬空于礁石滩之上的步道前行,很快便能登上南湾观景台(South Bay Viewpoint)。极目远眺,石灰岩湾(Limestone Bay)的美景尽入眼帘。

大海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色,像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精心晕染而成。潮水退去后,裸露的白色岩层在阳光下闪耀着柔和的光芒,与大海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独特海岸景色。

前往下一个观景台需要绕过一个小山头,在这段步道附近的海崖上,正孕育着一个崭新的赫顿鹱群落。赫顿鹱是一种濒临灭绝的新西兰特有的迁徙性海鸟,夏季的时候,经常可以目睹它们成群漂浮于海面上的壮观景象。

这些善于滑翔的海鸟终日海上觅食后,会在夜幕降临时返回它们在凯库拉山脉高处的繁殖地。步道旁的解说板详细介绍了凯库拉半岛为建立这一海燕群落所开展的保育工作。

步道来到捕鲸人湾观景台(Whalers Bay Viewpoint)。由于近岸水域异常深邃,部分从南极海域迁徙至新西兰北部温暖海域繁殖的鲸群会在此稍作停留,凯库拉因此逐渐发展成为捕鲸重镇。1843年,首个捕鲸站“怀奥普卡(Waiopuka)”在此建立,随后南湾地区又陆续建起了其他捕鲸站。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1850年后鲸类数量急剧下降,商业捕鲸逐渐变得无利可图。如今,在新西兰全面保护海洋哺乳动物的政策下,凯库拉海域重新成为鲸类重要的栖息地,并被誉为“世界顶级观鲸胜地”。

观景台上的解说板将下方的礁石区称为“鸟城(Bird City)”——这里是南岛最大的红嘴鸥(Red-billed Gull)栖息地。当年,捕鲸人就是在此守望海面,搜寻鲸群踪迹;而近在咫尺的捕鲸湾,正是昔日捕鲸船扬帆启航之地。

在悬崖顶端环顾四周,下方一座突兀的金色山丘格外引人注目——这个醒目的地标被称为“糖锥山(Sugarloaf)”。

沿着观景台旁一条陡峭的小径,我跟随百年前捕鲸人的足迹,小心翼翼地向着海滩下行。

这条从悬崖蜿蜒而下的古老步道,很快便将我引入一片齐肩高的金色草丛中。而即便置身这片茂密的草海中,那座标志性的糖锥山依然清晰可见。

我迫不及待地穿过草丛向前奔去。虽然方才在悬崖上已俯瞰过这片海岸,但当雪白的石灰岩海滩真真切切地铺展在眼前时,那种摄人心魄的壮美依然让我屏住了呼吸。

由于黑白对比强烈,你很容易就能发现新西兰毛皮海豹的身影。它们或三五成群地瘫在岩石上打盹,任由阳光烘烤着油亮的皮毛;或在清澈的浅湾里追逐嬉戏,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此时正值繁殖季尾声,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幼崽正依偎在母亲身边,时不时用毛茸茸的小脑袋蹭蹭妈妈,撒娇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新西兰毛皮海豹,虽然名字里有“海豹”二字,实际上属于海狮科,也被称为“海狗”。它们长着尖尖的鼻子和苍白的胡须,有着明显的外耳瓣和向前旋转的后鳍,这使得它们能够在陆地上相对快速地移动。

作为南半球特有的物种,成年雄性毛皮海豹体重可达200公斤,体长可达2米;而雌性则相对小巧,体重在30-50千克之间,体长最多1.5米 。

这些身手矫健的猎手主要以乌贼、章鱼和各种鱼类为食。虽然它们多在夜间到水面捕食,但有时白天也会潜到海底捕食章鱼,甚至能把一些大型鱼类拖出水面咬断吞食,堪称厉害的猎手。

成年海豹慵懒地横卧在温热的礁石上,皮毛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它们偶尔慵懒地昂起头,用那双圆润黑亮的眼睛漫不经心地扫视着我——即便我有时不小心跨过了20米的安全距离,这些好脾气的家伙也只是懒洋洋地眨眨眼,继续享受它们的日光浴。

正当我全神贯注地调整镜头时,一阵尖锐的鸣叫声骤然划破宁静——原来我无意间闯入了黑背鸥(Black-backed Gull)的筑巢区。凯库拉的鸟类有着极强的领地观念,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它们会毫不留情地驱赶任何靠近巢穴的“入侵者”。

从捕鲸人湾出发,虽然悬崖底部有一条通往基恩角(Point Kean)停车场的非正式步道,但这条路线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涨潮时可能被海水淹没,常有海豹栖息阻断去路,且未经新西兰环保部(DOC)的维护管理,所以不建议尝试。

回到悬崖步道,沿途的植被也颇具特色。数百年前,半岛曾覆盖着繁茂的新西兰原生林木。

随着人类开发的浪潮,大部分植被逐渐消失,如今只有零星的耐寒灌木和植物顽强地扎根于陡峭的崖壁之上,它们的坚韧与半岛的狂野气质相得益彰。

步道随着山势起伏,眼前的景色也随之豁然开朗。向西眺望,凯库拉山脉如巨人般巍峨矗立,默默俯视着这片海域。

这条山脉堪称地质奇观——作为新西兰上升速度最快的地质构造之一(年均抬升约10毫米),却在持续的风化侵蚀作用下保持着微妙的动态平衡,造就了独特的地貌。

经过两小时的跋涉,我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终点——基恩角观景台(Point Kean Viewpoint)。这座造型独特的观景平台匠心独运地模仿了毛利传统独木舟(Waka)的形态,其视野之开阔远胜先前途经的两个观景台。平台上的解说板记载着这片土地、海洋与先民的故事。

凯库拉曾是南岛东海岸的重要通商口岸,在陆路交通尚未开发的年代,所有人员和物资都不得不依赖危机四伏的海上运输——水手们不仅要应对变幻莫测的海上风浪,还要时刻警惕沿岸嶙峋的礁石。

这一交通困局直到1945年才迎来转机,随着基督城至皮克顿(Christchurch-Picton)铁路的全线贯通,这片土地终于挣脱了地理的桎梏。

虽经历1980年代经济萧条,但凭借独特的海洋生态旅游,凯库拉已重焕生机。如今,近距离观察海洋哺乳动物的独特体验,正持续为这片山海胜境注入新的活力。

告别悬崖步道,沿修建好的台阶下山后就是基恩角停车场——这里堪称又一个海豹“热门打卡地”。雄性海豹常常大摇大摆地躺在路边,甚至霸占停车位。它们看似温顺无害,但若受到惊扰就会表现出攻击性,被其咬伤的话,不仅创口严重更可能引发感染。

停车场外围的礁石平台同样栖息着很多雌性海豹及其幼崽。每当潮水退去,你可以直接前往礁石滩探索。那里经常能看到蛎鹬、礁鹭觅食的场景。若运气够好,还能捕捉到小蓝企鹅在近岸浪花中欢快嬉戏的身影。

暮色渐沉,凯库拉的海面被落日染成一片鎏金,粼粼波光仿佛在温柔地催促我返程。怀着对这片山海精灵的无限眷恋,我缓缓驱车离去。

就在海岸线即将消失在视野的刹那,一个身影蓦然闯入眼帘——一只体型巨大的雄性毛皮海豹,正独自蹲踞在最高的岩石上,它昂首远眺,宛如这片海域的王者。那威严的姿态,成为了整个南岛之旅最震撼的谢幕画面。

Tips:

★长度:单程200米-11.7公里;

★耗时:5分钟-3小时;

★难度:简单;

★起点:凯库拉镇中心、基恩角停车场、南湾停车场;

★亮点:一、舒适漫步;二、海洋景观;三、观赏海豹;

★交通:距基督城2小时30分钟;距凯库拉5分钟;

★注意:一、请家长时刻看紧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在未设护栏的崖顶和水边;二、半岛海风猛烈,建议穿着防风外套和保暖衣物;三、观赏野生动物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四、步道包含多个部分,可以按需游览,具体路程和用时如下:凯库拉镇中心至基恩角停车场(50分钟,4.4公里);基恩角停车场至基恩角观景点(5分钟,200米);基恩角观景点至捕鲸人湾观景点(25分钟,1.5公里);捕鲸人湾观景点至南湾观景点(20分钟,1.1公里);南湾观景点至南湾停车场(15分钟,600米);南湾经斯卡伯勒街(Scarborough Street)至凯库拉镇中心(1小时5分钟,3.9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