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佛教弟子杨学信,法号悟真,清乾隆四十七年游历来到冕宁,被灵山奇景吸引,便在青龙潭就水结茅而居,一面修行,一面筹建寺院。灵山寺大约在乾隆五十九年建成,知县辛大成为寺院题名 “西灵”,民间则称 “灵山寺”。杨祖师在冕宁 22 年,灵山寺建成后在寺内修行 9 年,于清嘉庆九年二月端坐而寂,其肉身干固不腐,被弟子供奉于佛堂。不过在65年的时候,肉身菩萨就被人为破坏了,现在寺里的是金身。

灵山寺的建筑很有特色,算是少有了建筑以黑色为主色的寺庙(一般为红色)。布局以 “七星抱月” 闻名,寺庙座南朝北,以灵山为背,药沟山为屏。正殿与前殿及中厢之间为大天井,左右中厢、边厢与正殿及前厅、前殿之间构成 4 个小天井,殿门与前殿及中厢、左右下厅之间构成 3 个小天井,7 个小天井环抱大天井,故称 “七星抱月”。山门外有 6 棵苍劲挺拔的参天古松,粗有三四人合抱,树龄至少在两百年以上,是灵山寺的重要标志。





寺内景观: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宽敞宏大,结构庄严,前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两边是十八罗汉,后殿供奉灵山寺开山祖师悟真和尚杨学信木刻偶像。天下的韦陀大多是站立姿势,唯有灵山寺的韦陀是坐像。此外,寺内还有昌海和尚灵塔、高和尚修行处等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