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样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如果从较为宏观的层面进行分类,主要样式有3种划分方法:按历史时期划分、按地域风格划分和按功能用途划分,这些风格各异、极具特色的建筑,在台儿庄古城有着淋漓尽致的呈现。
北方大院、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和鲁南民居这8种风格的建筑,在古城的舞台上,展示着多维魅力!这些建筑是一门融合历史、文化、技术与美学的艺术,是一曲凝固的音乐,也是一个时代的自传,唯有通过多角度地解读,才会发现每一座建筑都在讲述设计师的哲思、工匠的技艺,以及使用者的故事。
1、北方大院。这种大院以四合院为核心,布局方正、对称严谨,等级分明、围合封闭,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屋顶坡度较缓,常见硬山顶或卷棚顶,部分大户人家会用悬山顶,墙体非常厚实,起到保暖防寒、抵御风沙的作用,材料大都选用青砖青瓦,装饰风格质朴大气,极少使用鲜艳色彩,体现北方的沉稳、内敛与庄重,室内常设火炕、地龙或火墙,用于冬季取暖。
2、徽派建筑。这种建筑以天井为中心,中轴对称,四面围合楼房,粉壁黛瓦马头墙为主要特色,结构为多进院落式布局,高墙深院、素雅简约,形成狭窄幽深的巷弄,既防盗又遮阳,与山水融在一起宛如一幅水墨画,装饰方面非常注重砖雕、木雕和石雕工艺,“三雕”内容题材丰富、工艺精美,中国传统的榫卯工艺异常精湛,徽派建筑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
3、水乡建筑。这种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分支,形成了独特的“水陆并行”的建筑风貌,临水而建、布局灵活,枕河人家、亲水设计,轻盈通透的穿斗式或抬梁式木构架+白墙黛瓦+双层坡顶,不禁适应湿润环境,还形成素雅清新的视觉效果;高地基防潮+下店上宅+四合院变体,这种功能多元的空间划分,是一种适应气候的智慧设计。
4、闽南建筑。这种建筑红砖红瓦,曲线屋顶多为燕尾脊或马鞍脊,官宦或富户的宅邸常用双燕尾,而普通人家则为单燕尾,屋脊装饰非常繁复,常用彩色瓷片剪贴成神话人物、花鸟图案,兼具防水与美观功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红砖+白色花岗岩基座的搭配,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装饰风格、色彩斑斓,工艺技术、精雕细刻,有着一种雕梁画栋的精致感和华丽感。
5、欧式建筑。这种建筑样式涵盖从古希腊、古罗马到现代主义的多个时期,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特点也有所差异,古城中的欧式建筑明显带有民国风,主体采用西方砖石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技术,但融入了中式传统元素,立面讲究对称布局,门廊、檐口等细节处加入中式纹样,几何图案与流线型元素、彩色玻璃与镂空花窗等,构成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效果,形成了独特的折衷主义风格。
6、宗教建筑。这种建筑反映了不同的信仰体系、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如基督教建筑中的基督教堂,拉丁十字式常见于哥特式教堂,希腊十字式多见于东正教教堂,这种建筑的结构中,钟楼、穹顶、尖拱、壁画、管风琴、飞扶壁、彩色玻璃窗等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又如伊斯兰教建筑中的清真寺,典型特征为:穹顶、宣礼塔、庭院等,装设多用几何纹样、阿拉伯书法、马赛克瓷砖,具象图案是禁用的;又如佛教建筑中的佛寺,典型特征为: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这种建筑结构为斗拱支撑、翘角飞檐,装饰多为彩绘、经幡、佛像雕塑等;还有道教宫观,布局依风水,主殿供奉三清,为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之一。
7、岭南建筑。这种建筑采用高挑的屋顶、宽阔的屋檐、通透的廊道和天井,通风透气、遮阳防雨,适应湿热气候,材料选用青砖灰瓦,木石结合,屋檐、门楣、窗棂的装饰采用三雕三塑:木雕、石雕和砖雕,灰塑、陶塑和彩塑,满窗采用彩色玻璃拼接,透光且美观,体现了中西合璧风格;山墙顶部形似锅耳(镬耳),具有防火和装饰作用,是这种建筑的标志之一。
8、鲁南民居。这种建筑以合院式布局为主,多为单层或双层,院落方正、注重对称,富裕人家常见四合院,普通家庭多为三合院,结构以硬山顶为主,地基较高、石基土墙,青砖灰瓦、高窗小门,墙体厚实、装饰简约,院内设排水沟,适宜夏季遮阳、冬季保暖,融合了北方建筑的厚重与南方水乡的灵秀,一般均有一个窄院,适应鲁南夏季炎热气候,利于遮阳通风,这是鲁南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
纵观古城的建筑,整体风格七分雄、三分秀,顺天然、亲人和,观览体验之余,我觉得要用五感沉浸法去欣赏这些建筑:视觉上要去捕捉建筑与环境的对话,触觉上要去抚摸砖石和木材的肌理,听觉上要去聆听空间的回声,嗅觉上要去注意建筑材质透出的气息和信息,时间维度上要去观察光影移动变化给建筑带来的不同观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