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菜,主打绍兴菜。是比较早的绍兴馆子,店名取材于鲁迅先生的小说。招牌也是茴香豆,臭豆腐+花雕酒。记得十几年前吃孔乙己的时候,还是蛮兴奋的。那时还有咸亨酒店,总的来讲,是属于消费偏高的餐馆。 这次又尝试了一下,发觉价格很平民化了,貌似十几年菜价涨幅并不大,所以特色的大众菜价格很好看。 口味方面好像也没啥变化,仍是北京化的绍兴菜。这次印象比较好的是菜捂饭,我比较孤陋寡闻,也是才听说的这种吃法。感觉像是广东的煲仔饭,不过要温和一些。把菜和腊肠盖在饭上,用蒸的方法,将菜的汁水慢慢渗入饭中。吃的时候再拌上调味汁。听上去很有感觉的样子,实际吃起来感觉也不错。清淡,不油腻。 油焖笋是想了好久的,不过上来之后发觉笋还是不够鲜,其实应该要雪菜炒更合适。 老鸭煲,可以按位卖,适合我这样的一人食。金融街的餐饮果然都还与时俱进。 一顿饭下来,感觉还行,不功不过。这里想说点儿感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真真儿的。同样的绍兴菜,在北京的咸亨酒店,跟在绍兴的咸亨,完全就是两家。包括自己调制的黄酒,味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地方的地方菜,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不仅仅是看烹饪的工序,技法,更要结合当地的食材,包括用到的水,辅料什么的。还有本地人的口味标准,也决定了大师傅的口味走向。所以说这三样缺一不可。我到江浙出差,单位食堂做的也要比北京的馆子更加江浙,这个是事实。 另外绍兴一带吃特别讲究个时令,食材。就那蚕豆来说,刚从地里收获的,跟放到晚上再吃的,做法是不一样的。最好吃的油焖笋,我印象中是在普陀山,一个旅游景点,宰外地人的那种地方吃到的。那种笋的鲜嫩多汁,让人终生难忘。虽然被当地人嗤之以鼻,冠以笋老了的标签。 随着物流的发展和农产品工业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土特产成了标准生产流水线的产物,不再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就像是当地的过客一般,没有了灵气。不过这也不妨碍,因为现在讲究的就是一个速食文化。有时候真的觉得发展这么快,也不一定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