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晋祠历史悠久,创始于西周初年,祠内风景秀丽,建筑宏伟,殿宇林立,之间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于山光水色之间,古木葱郁,诗情画意。晋祠胜境景区很大,从大门外的停车场步行到晋祠很远。上午10:35到达晋祠,游玩到下午13点离开。

上午10:20到达太原

晋祠胜境

晋祠留影

晋祠

晋祠

晋祠

晋祠

晋祠龙兴晋阳雕塑,是为纪念太原建成2500周年而塑的李世民及其群臣的青铜群雕,成为晋祠景区新的亮点。中间骑马者为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前面为尉迟恭,最北侧两位是魏征、马周。马踏青山,凝眸远眺;风掠斗篷,气宇轩昂,讲述着李世民的戎马一生,彰显了唐王朝与晋祠的历史渊源。

晋祠

晋祠留影

晋祠

晋祠水镜台,它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

水镜台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而清代补建的卷棚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晋祠

晋祠

晋祠唐碑。贞观二十年,李世民在长孙无忌等大臣的陪同下,来到当年游览过的晋祠。想起保佑他夺取天下的唐叔虞在天之灵,决定亲撰铭文,刻石立碑,祭祀唐侯。于是让人备好笔墨纸砚,饱蘸浓墨,一气写下 《 晋祠之铭并序 》 一文。全文共 1203 个字,骨骼雄奇,潇洒飘逸,大有王羲之书法遗风。现在这块唐碑,还保存在唐碑亭内,是晋祠珍贵的历史文物,吸引着无数书法爱好者和海内外游人前来观赏。

晋祠唐碑

晋祠

晋祠

晋祠对越牌坊简称对越坊,位于晋祠金人台正西,立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久治无效。后来在吕祖庙前得一签,签上写有“添砖加瓦”四个字,它的含义是只有在祠内增加些建筑,才能消灾免难。高应元在晋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等应有尽有,唯独缺少牌坊,故决定建造一座牌坊便是这座“对越坊”。此牌坊由高应元执笔,字体大气、遒劲。“对越”二字出自《诗经》中的《周颂 清庙》,原文是: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晋祠献殿

晋祠献殿

晋祠献殿

晋祠圣母殿

晋祠圣母殿

晋祠圣母殿

晋祠圣母殿

晋祠圣母殿

晋祠圣母殿留影

晋祠难老泉亭

晋祠难老泉亭

晋祠难老泉,此泉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

晋祠周柏,在晋祠院内共有两株。一株名为“齐年柏”,另一株名为“长龄柏”。两株周代柏树,阅尽晋阳沧桑,是中国漫长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最具权威的见证者。“古柏齐年”与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合称为“晋祠三绝”。

鱼沼飞梁位于晋祠圣母殿前,是一座精致的古桥建筑。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其结构为水中 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础为宝装莲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豕托桥面,东西向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乙翼下斜至岸边。平面呈十字型,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因沼中原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流量甚或大,游鱼甚多,所以取名鱼沼。它的非常外形奇特,为我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

鱼沼飞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