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离开平型关,14:25到达紫荆关景区,行车127公里,用时约2小时。

紫荆关就在路边,开放景区不大,没有门票,可以随意登城。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紫荆岭上。紫荆关地理位置显要,关城建在依山傍水,两峰对峙的广阔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京西内长城上一处重要关隘。它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居庸、倒马合称“内三关”。紫荆关是进入太行的要口之一,是“太行八径”的第七径,称为“蒲阴径”。

紫荆关位于S241紧邻G112和S233,拒马河从城墙外流过。

这里是拒马河第六十六渡

省道从这里通过,把长城分为两段。

紫荆关汉朝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

通向关外拒马河岸的出口

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都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数兵家必争之地。有古人描述为证:“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 。

“河山带砺” 紫荆关

金元以来皆名紫荆关。明初进行大规模改筑和新建,是内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与二关号称内三关。现存多为明代建筑。原关有4门,以南北二门为交通要道。北门有“紫荆关”、“河山带砺”,南门有“紫塞金城”匾额,皆明万历年书、刻。关城东西南三侧外有墙,北墙下临拒马河,依山面水,形势险要,为军事要地。

登城的马道,从这里登上长城

紫荆关长城上宽敞平坦,游人不少

站在紫荆关上看拒马河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