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和北京分不开。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他的一切都属于北京……北京有很多老舍的足迹。”这是老舍夫人胡挈青在《老舍在北京的足迹》序言中的一段话。一个作家和一座城市,感情交错融合,像绍兴之于鲁迅,上海之于张爱玲,老舍,已经成为了北京的一个符号。   和一街之隔的喧闹的王府井大街相比,丰富胡同上的这座四合院静悄悄的,高大的红漆围墙隔去了宅院外面的嘈杂声,它隐藏在星罗棋布的民居中,那么不起眼,也鲜见游人。1949年,老舍从美国回到北京购置了这座四合院,次年春天,举家乔迁。他在这里写下了《龙须沟》、《老张的哲学》、《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方珍珠》、《茶馆》、《宝船》等作品。   老舍一生淡泊名利,喜爱花草,写作的闲暇之余常和夫人一起在院子里修理花木。正值盛夏时节,小院绿叶成荫,花木葱茏,生机盎然。院中有两棵柿树,是老舍亲手栽下的,每逢深秋时节,绿叶丛中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于是其夫人胡挈青美其曰:“丹柿小院”。院子里精致雕花的鱼缸里,几条金鱼快活地游来游去,似乎也在享受着这份闲适与宁静。   和北京普通的四合院一样,进了大门,有一座砖影壁,有两间小南房,北院是一个三合院,是这座院子的主要部分。东西厢房各三间,北房三间,东次间为卧室,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屋内的陈设都是简简单单的,显示出了老舍朴素的生活作风。书房内整齐的摆放着密密麻麻的书籍,岁月流逝,它们也早已泛黄,透着陈旧的气息。书房里光线很暗,靠一个不大的天窗采光,因此,他的书桌面正对着房门。他就在这样一个狭小的天地,终年笔耕不辍。两间小客厅里也没有任何豪华陈设,点缀得极其静雅,。   可是美好安宁的生活只持续了16年,1966年政治风云突变,8月24日早晨,老舍先生带着满身伤痕,怀着悲愤的心情离开了这个家,自沉于太平湖。当他义无反顾地跨出家门的时候,是不舍的难过的,但也许更多的是无奈。这位“人民的艺术家”告别了人世,可留下的文学财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