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去了趟山西后沟古村,过了一天上山下乡的日子。回来后,整个人都觉得愉快指数激增。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村里面偶尔还没有信号。坐在村头的石阶上,像村里人一样,发呆和凝视。我虽不敢说,我可以适应这样的生活,但生活,也该时不时的换个活法。离开自己的城市,去农村走一走,去感受无污染纯粹的乡间生活。 山西榆次后沟古村位于榆次区东赵乡,与寿阳县相邻,全村有75户人家、280多口人,是榆次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可考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子的保存比较完整,走几步就可以见到庙宇,有观音庙、真武庙关帝庙文昌阁、龙王庙、山神庙等十三座庙,寺庙遗存相当完整,将佛教、道教、儒家囊括为一统,这一现象在国内甚为罕见,把封建神权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 后沟古村的小农意识也很突出,耧、犁、砘、耙的原始耕作工具和油坊、醋坊、磨坊、酒坊等生产作坊,展现了古村当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生存、生产、生活景象。现在这些作坊依然每日经营,我们还在豆腐坊买了非常美味的豆腐脑。有的小伙伴在酒坊买了自酿的白酒。而我,平日很少下乡,来之前,就想淘一块老木板回去,没想到还真的心想事成了。在村里的豆腐坊淘到了一块品相不错的老木板,比我预期的成色好很多,因为木板本身就是店家用来制作豆腐用的,而不是从某一个垃圾堆捡来的。相比,我觉得运气很多。拍美食的怎么能买一块属于自己的老木板呢。木板上面还有有经过岁月打磨过的痕迹,上面有很沧桑的刀痕。从山西一路背回北京,可见是当做宝贝,真心淘到宝了。 和同行的小伙伴,围绕在农家院的饭桌前,吃着用盆装的农家饭,还有山西特色的刀削面,浇上浓浓的浇头,味正的没话说。还有真正的走地鸡,大的跟鸭蛋似的土鸡蛋,摊的贼香澄黄的摊鸡蛋,香甜软糯的南瓜粥,沙瓤的西红柿,吃的无比舒服满足,这是真正的农家饭啊。

6:30出发,一大早就进了村,车子抵达村口,下了车,便感觉到一阵凉意。清冷的空气中,让人感受眼前所见的真实。土坯的砖墙,延绵开去。进村子门票是40元,如果你有什么学生证、记者证、媒体证、残疾人证之类的都带上,很有可能就免票呦。

我们前往的这户农家院叫知青院酒家,院子的主人叫白素珍,还别说这家做的伙食味道,相当不错。清粥小菜,足以果腹。

吃的饱饱的,上山去采风拍照。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古建,还有不同格局的窑洞,都很有看头。

村子中心的的古戏台和小庙,感受着曾经这里的热闹,和台前络绎不绝的人头攒动,此时虽然萧条,但风采依旧。

斑驳的拖拉机,我觉得也可以开发一下乘坐拖拉机还村体验哈,应该还蛮好玩的。

大爷在拾得他的玉米。

村民家自制的衣服架。

养了一大盆带刺的花,不记得叫啥名字了。

这里一步一景,看似是人为,其实都是最自然的淳朴民风。因为这里人为下只有更为花哨的装饰,反而这种看似古朴,才是自然流露的风貌。

沿着村落往上爬,山不是很高,但也爬的气喘吁吁。登高望远,总是有无比思绪。

山间的酸枣树,婀娜多姿放肆的伸展的枝杈,很喜欢这张照片。

半山腰写生的学生们,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曾也是上的艺校,也曾外出写生,回忆起来总感觉恍如隔世。

这里有棵又高又大的椿树,因此这里开的饭店,就叫了大椿树饭店。

村作坊处的豆腐坊,幌子做的还蛮有那么点味道。看见吃总是很让人兴奋,哪怕是一碗老豆腐呢。

卖相很不错吧,干净、色正、品质好。一路上我们都在说,会不会是老榆木的,我说也许是花梨木的,朋友玩笑说,你还紫檀木呢,啊哈哈。

这块木板有我山西的回忆,忆起来,很有趣。

除了豆腐坊,还有米铺、醋坊、酒铺、油店。都有个特色,逛下来,还真的挺好玩的。

坐在村头的大爷,那跟长长的烟袋,着实有范儿啊。

这个看似树皮似的东西,其实是甘草,成小捆卖滴。扎了根鲜红的布条,透着喜兴。

还有用竹筐盛装大颗鲜艳的山里红,看见他我就觉得嘴里冒酸水了。

收拾干净的别致的小院,如果能住在这独门独院住宿一晚,也算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但真开发成住宿,也许添了商业,就失去了淳朴的味道了。

临走前吃的一顿可口的饭菜,五香煮杏仁、过油肉、炖土鸡、土豆烧肉、摊鸡蛋、番茄卤和酸菜卤的饸饹面等等。食材新鲜,吃着舒服,此时已被自己拍的美食,馋的口水满溢了。

我与潇潇在古村合影留念,感谢@刑警视觉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