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罗老师,寻找到这个古村里经典的巷道,Y字形街口;走进古村,一切如常。红色龙岩行,走进培田古村落
#红色龙岩行#走进培田古村落,这是我第二次进入这座八百年历史的古村。 去年的11月,受邀参加由福建省品牌景区推广中心“微博达人V游清新福建”活动与“中国骑都.天一温泉杯2014环冠豸山自行车大赛”开赛,和一群小伙伴走古村的美好回忆犹如昨日。重走古村,再次穿行于村落间的鹅卵石村道,随记忆在熟悉的古民居中漫步,借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情怀”。 培田古村,被誉为“福建省民居第一村”。因为培田的祖先给这个面积仅13.4平方公里、住户300多家,村民仅1000多人的小小村落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培田村保存着30幢大宅、21座祠堂、6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4处庵庙道观,总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全村建筑的博大、保护的完好、珍藏品的多、文化底蕴之深,为外界所叹服。



红色龙岩行,走进培田古村落。景色依旧,多了棵冬日的梅花,盛开在村口,舒展着枝条,如迎接我们一行人。

牌坊边上的大树,在村里的吴老师解说下,才知道叫“楷树”;意喻为客家人为人处世为警世楷模,刚正不曲,坚强向上的精神。




走进古村,一切如常。没有一丝刻意。几百年来的祖训,耕读传家,质朴生活,知足常乐。










带着罗老师,寻找到这个古村里经典的巷道,Y字形街口;阳光正好,村民如常在这里生活着,在渠口打水起居;阳光正好,投影在老人家的脸上,投射在老墙。



晒太阳的老翁,在这冬日里不禁打着瞌睡。对于老人来说,村子里每天都很安静,路过的老邻居,他听着脚步声的节奏就能猜出是谁来,闲时聊聊天,细数流年。




村子里有一条叫大黄的狗,他每天都会在这条街口上等,等一个熟悉的脚步声;今天的阳光特别好,暖洋洋地照在身上,他想好好睡一觉,但他似乎听到了熟悉的脚步声,伸起脖子望向那个街巷的拐角。是她,穿着红衣服的女孩,女孩依旧伸手过去逗逗大黄,这是大黄的幸福时光,他有很多的话想说,但一时不知道怎么说出来,或者他肯定就不会说人话,只会傻傻地看着;过了一会,女孩转身走了,一如往常,大黄不会说话,他想跟她再玩一会,可是女孩已走远;大黄强忍着忧伤,对自己说不能回头,要坚强。脚步声渐渐远去,他还是没有忍住,回头看去,那个红色的身影已消失在巷道里,不由的失落。《大黄的故事·培田》

这是一个特别的门洞,来培田的朋友大多都会拍张照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原来两道门的中间放着一个垃圾桶,影响画面感;对于一个资深的强迫症,这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我与罗老师将这个垃圾桶搬离了原来的位置,放到了街角边上一个嵌入位,看起来好多了。

这条街道是培田村里一条比较有文艺味的巷子,开着几家咖啡吧与文艺小店,对于八百年古村的培田来说,文艺只是点缀了这个村子一个小小的角落,有点新鲜味儿而于,培田厚重的人文氛围,是凝固的历史,不是文艺的小调。

培田的老戏台子,今天没有演出。上次来有几位阿哥、阿妹在这里唱客家山歌,一群娃子在院子里嘻闹跑跳的面画,还历历在目,仿佛歌声还在这庭院里回响。

吴家大院是一个集民宿、餐饮一体的院子,上次在这里用过午餐。院子里的木桩,代表着客家人尚武的习俗;我走进来,比划几下,我也是练过的。。。不信,站着别动,我是叫人。。。!

天色渐暗,太阳正在落山;最后的光线照在这满池的枯荷里,这是最美的暮色。

老人姓吴,培田全村都是吴姓;本次是我们游古村的讲解,他的脑海里装满了培田的历史与故事。他很热情,也很真诚,他想把他知道的所有培田的事儿都跟我们说,他就是这样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一位八十余岁的培田老人。 再游培田,是一种情怀。我已不再是一个游客,倒象是一位乡人,交错的巷道,我能准确地走向每一个熟悉的古居,讲述他们的故事,就这样,我融入了这片乡土。 我想写副联来形容这个人文古村,上联应是:百尺高楷,撑着起一轮明月;下联是:数椽矮厝,锁不住五夜书声;横批我没有想好,暂时就为“培田古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