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至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这里是荷兰最大的博物馆。由建筑师P.J.H.乔斯设计国立博物馆是一所混合了哥特与文艺复兴风格的历史建筑,并于1885年正式开放。这个建筑师同时也设计了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建筑风格是不是跟中央车站很一致呢?

砖红色的外墙,在蓝天映衬下更为鲜艳。主体建筑是对称造型的。这是背面

从上面的四个门洞可以穿过去,就是博物馆的正面。天蓝的毫无瑕疵。

来一张正面免冠照。这张其实是我逛完后出来拍的,天上已经有了朵朵白云。

正对着博物馆的就是博物馆广场,附近有市立现代美术馆、梵高美术馆和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博物馆广场现在是阿姆斯特丹南部重要的文化休闲区。有大草坪和喷泉。而硕大的I AM AMSTERDAM更是吸引了各国游客拍照留念。

比人还高的字母。 I amsterdam处处透着荷兰人阿姆人的骄傲呢。 终于等到一张没人的,不容易啊。还有刚刚好的阳光。

一楼还有一个船舶展。当年的荷兰,可是海上霸主。东印度公司的足迹遍布全球。

二楼便是整个博物馆的精华。被称为荣誉大厅(Gallery of Honor)的展厅里,十七世纪最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被悬挂在两侧。

伦勃朗的《约翰尼斯 • 威顿波加特像》,这是伦勃朗26岁时当时76岁的大臣所画的肖像。伦勃朗的肖像画善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伦勃朗在绘画中使用一个主要的光源来照亮人体的脸,人的脸转向一侧到刚刚看不到耳朵为最好的角度,然后在这一侧给予主要的光源,让脸的三分之二照亮,而另外的三分之一较暗而形成了对比。伦勃朗自创的伦勃朗式用光技术,后来被广泛用于人像摄影中。

荣誉厅最显眼的位置当然挂着伦勃朗的夜巡。被层层的观众围着,还配有两个保安。

这幅画曾经被人划过一刀,修复之后,为了防止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就被围栏围起来了。这幅伦勃朗最著名的画,也是他绘画生涯的转折点。因为赞助人对此画的不满,伦勃朗名誉受损,订单日益减少,以至于最后破产。 这幅画打破了既定习惯,将众多人物层次排列,并运用光线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在当时可谓是创举。画面生动,紧张感呼之欲出。这幅画的仿制品,也挂在阿姆斯特丹皇宫的三楼大厅里,占据了整一面墙。

厅里有两幅夜巡,一大一小。 展厅里原本还有一幅伦勃朗的有太新娘,但是那天我没有找到。不知道是不是被收起来了,或者送去别的地方展览了。 除了夜巡以外,另一幅吸引人们最多注意力的,就是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维米尔只活了43岁,与梵高和伦勃朗相比,他的作品少得可怜,只有三十几幅。但是这三十几幅,却全都是精品。比如被誉为北方的蒙娜丽莎的《戴珍珠的少女》,这幅画现在藏于海牙莫里茨皇家美术馆。 《倒牛奶的女仆》,是一副比较简单质朴的作品。画面上女仆神色安详,却传达出劳动的尊严感;衣着简朴,却又一种庄重的美。就是这种源于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最打动人心。

荣誉大厅旁边出去,可以通往一个图书馆。这是一个两层的图书馆,密密麻麻排满书。简单的栏杆和楼梯,简单的书架,却让人一见倾心。上午的阳光从顶部的窗户撒进来,整个图书馆感觉很温暖。一室书香,仿佛扑面而来。这里也被有些人认为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图书馆之一。它并不宏大壮观,但是却蕴藏着神圣和力量。对我而言,这是旅行中的意外惊喜,我并不知道这里会有一个这样的地方。而他突然间出现的时候,我想,这便是天堂的样子。多么希望可以在自己家里,有个这样的地方。

在图书馆停留良久,才缓缓离开。转到别的展厅。

通道里的彩色玻璃窗,如同色卡一样,却别致极了。

二楼展厅其实本身也是艺术品

奥兰治公主,手里拿着的orange预示了她的家族姓氏

在欧洲,荷兰是个瓷器大国。代尔夫特的工匠想仿造中国的瓷器,但是没有成功,却制造出一种类似于中国青花瓷的彩陶。虽然不如中国青花瓷的细腻和温润,却充满异国情调。 好多图案,能看到中国和日本的影子

还有这花瓶,很是美艳

一楼偏殿还有印象派时期作品。于是又见梵高。

那个时代的作品,颜色明快,充满光和影

滑铁卢战场

阿姆斯特丹当年在拿破仑时代的旗帜

都不记得是什么画了

逛完后回到一层入口处大厅。玻璃顶的装饰和外面的蓝天

中午时分,出了博物馆。

广场上人更多了,依然聚集在大字下

博物馆的围墙。铁艺像是小树枝,与落完叶子的树枝相映成趣。

博物馆旁边不远就是PC街,阿姆斯特丹的奢侈品一条街。没有时间去逛,就在街口拍张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