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第四纪后,喜马拉雅运动开始进入高峰期,整个高原海拔开始剧烈抬升,在古湖盆和河流外泄疏干的漫长过程中,这千沟万堑的土林就被冲刷出来了,我们可以看到土林山体上会有层层叠叠的不同色彩,这其实与沉积岩的性质差不多,每一层沉积都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地质特点,相当于一部记录了地球地质、气候变迁的数据库 所以在地理上,也给札达土林地区这种具备不可复制性的特殊地貌景观,单独取了一个名字——古格地貌,目前好像也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因此,整个札达盆地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最底部是象泉河谷地,是整个札达县相对适宜居住的地方,有水源,平均海拔也在3800米以下,树木可以生长,我们沿途也看到不少戊边部队搭建的蔬菜大棚,有点古代屯田的意思 往上一点,沿着朗钦藏布两岸,就是古格地貌集中分布的土林侵蚀区,这里是盆地第二层,除了沙棘之外寸草不生,要走出去就得爬升到土林上部,其中有500米以上的海拔落差 到了土林上部,就是高原草甸台地,这是第三层,海拔在4300-4500米左右,地势极为开阔平坦,可以以居高临下的态势俯瞰土林(在远古时期是俯瞰一个比青海湖更大的淡水湖,想象一下都是无比壮观的景色),我们平时所见的札达土林的照片,一般都是在这一层拍摄的 最外围的第四层,就是之前所说的数列山脉组成的包围圈,这些山脉的海拔一般在5000米以上,极端最高的是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卡美特山(Kamet)和南达德维山(Nanda Devi),可达7500米以上

这些高山将札达围成一个几乎是密闭状态的外流盆地,由于目前我们处于第四纪大冰期后的间冰期,全球气温升高、冰川逐步退化,以至于源头冰川实力本就不强的朗钦藏布水位不断降低,由此,也使得札达县的人口承载能力非常羸弱,主要集中在托林镇、扎不让、曲松、底雅、萨让、曲龙这些朗钦藏布沿岸的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