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又名槛泉,旧称泺,为泺水的源头,南靠千佛山 ,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居“七十二名泉”之首,更有“天下第一泉”的美誉。北魏《水经注》称“泺水”;“趵突泉”名见于文字的最早记载是宋代熙宁六年(1072年)曾巩撰《齐州二堂记》。趵突泉泉水喷涌达26.49米,最大涌水量16.2万立方米/日。泉池长30米,宽18米,深2.2米。周围建有观澜亭泺源堂来鹤桥、蓬山旧迹坊及历代名人题咏趵突泉诗文碑刻等名胜古迹。1956年,依泉建园称趵突泉公园。趵突泉水分三股,昼夜喷涌,水盛时高达数尺。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趵突”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不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跃”之状、喷腾不息之势;同时又以“趵突”摹拟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蒲松龄在《趵突泉 赋》中描写:“突三峰而直上,散碎锦而成漪;波汹涌而雷吼,势澒洞而珠垂;砰兮三足鼎沸,鞺兮一部鼓吹。沉鳞骇跃,过鸟惊飞,羌无风而动藻,径上栏而溅衣。”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饮用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 玉泉水,到济南 品尝了趵突泉水后 ,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有个顺口溜是这样说的:趵突泉、泉趵突 ,三个水眼一边粗 ,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小学四年级课文中的老舍《趵突泉》是这样写的: 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就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 着。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上下都是绿的,幽静极了。这水就是从趵突泉流出来的。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沿着小溪往南走,就来到趵突泉公园 。一个开阔的泉池,差不多是见方的,占了大半个公园。池里的水清极了,游鱼水藻 ,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要是冬天来玩就更好了,池面腾起一片又白又轻的热气,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着,会把你引进一种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有的不断地冒泡,均匀的小气泡连成一串,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 有的要隔一会儿才冒出十来个气泡,只见气泡轻快地往上蹿,好像你追我赶似的。有的半天冒出一个气泡,那些气泡比较大,大多扁扁的,一边往上升一边摇晃,碰着水面就碎了。在阳光照射 下,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 趵突泉乃济南 七十二泉之首,康熙、乾隆两个皇帝都曾在这里临水静坐,品茗赏泉。“趵突泉”“突”字是少了头上一点的 ,不是古人没文化,是有典故的。民间传说是因为古时趵突泉喷泉之水高达数丈,几次立碑都被冲倒了,于是明朝时济南府请山东巡抚胡缵宗书写立碑,因为胡巡抚是甘肃天水 之人,又是山东大吏,想以他之笔,标趵突泉之名,并压住这汹涌不息的趵突泉水。至于他当初为什么将“突” 字少写一点是书法需要还是别有用意,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到是两种故事传说很有意思:传说一,是为了表达当地人们的一种愿望,希望趵突泉永远喷涌,没有尽头,所以把“突” 字宝盖头的点省略了;传说二,胡擅书写后,济南石匠选上好石材刻碑,端午这天,知府官吏把刻有“趵突泉”的石碑竖立在趵突泉源头,因那时泉水喷涌的势头非常猛,上窜出四、五米高,几下子就把“突” 字的点给冲掉了。这个点掉到水里后顺水飘呀飘呀就飘流就到了大明湖了。于是乎,大明湖的“明” 字“日”字旁里边多了一笔变成“目” 了,所以无论是牌楼上的匾文还是石碑上,大明湖的“明” 字就成了现在的“眀”字了。景区内有金线泉、漱玉泉、洗钵泉、柳絮泉皇华泉杜康泉白龙泉 等三十多个名泉,构成了趵突泉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