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之口有石钟山焉。若是平时,就这地方而言,根本没啥好看,就一山头矣。可是,这地方太好运了。首先,它的名字引起了大文豪苏东坡的兴致,让这么有文采的人有了科学探讨的兴致,半夜小舟对“为什么它叫石钟山”进行了一番考证,并兴致盎然的挥了金笔,写下“石钟山游记”。其次,苏大文豪这么的作品中,石钟山记有幸入选中学课本,更有幸运成为需要通篇背诵。因此,单凡和我差不多年纪的,都对这文有印象。 因着这些原因,石钟山也成为了一大景点。不过我个人觉得,这地顺路游游可,特意来一趟必要不大。除非,你和我一样,也想文艺一番。当然,我走的是伪文艺路线。

在船上望石钟山。

石钟山顶标志建筑。

不知道,看清楚这条小路没,这是原来上石钟山的路,也是苏轼走过的路。不过,由于临江,略有危险,现在已经不让游客走了

那条被封了的路。我非常后悔,虽然翻墙走了一段,但走到右下的亭子处就返回了。殊不知,亭子往下在走一小段,即到鄱阳湖。是苏轼曾经的登船点。

进景区大门第一个景点:太平楼。

太平楼内留存的碉堡。

在太平楼处沿着石钟山名人廊即可通往浣香别院。

浣香别院隔壁即忠烈祠

忠烈祠进门后就是一个戏台。上下两边都是碑文。中国文人有个特点,喜欢赶一堆,哪个名家在某地留下了墨宝或者名篇,那么大家都会前去瞻仰一番。石钟山也不例外。

皇帝给立的碑果然待遇不同。专门用个亭子放置。

石钟山70大元显然价格过高。因为景区的维护时不到位的,有掉落在地窗子,有还被树木遮挡了的石刻,还有各种破旧。

种破旧反而带来的沧桑。如果没有这种价格门票,我会更兴奋,因为我喜欢这种感觉,无奈而感慨,让人又一种深深地路人感。这些曾经,到底是怎样的。

又一张破落的证明,门梁上的草,玻璃破了窗子,以及有所损坏的窗子。

建筑配有玻璃,很明显的清晚期民国感觉。窗子的金色,可是真正的金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