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3日 他们是天上最美最亮的星星,走进集中展示两院院士智慧魅力和学术人生的展馆,仿佛走进了神圣的科学殿堂。

位于杨浦区黄兴公园旁的上海院士风采馆是著名视觉艺术大师陈逸飞的绝笔之作,馆内分“奋斗与辉煌”、“梦想与追求”、“使命与荣耀”、“开拓与创新”四大展区,带我们走近在上海工作、生活过的200多位两院院士。

院士这个称谓,象征着事业荣誉与学术地位,诠释着个人魅力与品德精神;同时,也诉说着一个个刻骨铭心的故事,展示厚重伟大的人生历程。

走进院士馆,一条幽蓝的科技隧道墙上闪烁着院士的头像与座右铭,宛如耀眼的明星,“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要奉献出全部的智慧知识——钱伟长”;“真理令人获得自由——谈家祯”……这些“高高在上”的院士感觉是那样的可亲可敬。

院士都是戴着厚厚的眼镜,不苟言笑的“老古板”吗?不!他们和蔼可亲,他们平易近人,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就是普通人。

矢志不移的昆虫学家尹文英,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尹文英在研究过程中,提出“原尾虫是不是昆虫”的问题,与国际昆虫学会终身荣誉主席、丹麦的著名昆虫学家屠格森的理论产生了严重分歧。屠格森曾用17个问题来挑战尹文英的研究,但她依旧执著于自己的理论,坚持进行科学论证。通过10年的努力,得出了“原尾虫不是昆虫”这一惊世骇俗的结论,并建立了新的分类体系,撼动了被视为经典的屠格森分类体系。

科学技术成就生活之美,我们的衣、食、“筑”、行处处离不开院士的贡献,科技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

听院士讲故事,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院士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心血和汗水。

知道遗传规律吗?看看“血型与遗传”互动展墙,父亲血型选择按绿色按钮,母亲血型选择按红色按钮,孩子的血型对应灯便亮了。

院士馆是一个让孩子亲近科学的好地方,在这里种下科学的理想,学习用勤奋浇灌追求卓越的嫩芽。

大师就在我们身边,走近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上海院士风采馆“面对面”侃侃而谈,讲述科学、讲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