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贤之大成。

大成殿阔九间,深五间,主殿高24.8米、阔45.8米、深24.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斗拱交错、雕梁画栋。

整个大成殿气势雄伟,结构整齐,规模宏大,突兀凌空,金箔贴裹,群龙竞飞,具有明显的东方建筑特色。故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里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前檐下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6米,直径0.8米,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下饰莲花石座。从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云龙腾起如飞,神态各异,远而望之,祥云之中蛟龙盘旋飞舞,使人无不感到惊讶万分。

大殿内有9座大型神龛,17座塑像。中间一座是孔子,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 孔子在历史上被尊为文宣王后曾经有过争论,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但此“王”并不确切,因为“王”有君王和侯王区分,有人认为应属君王之王,也有人认为应属侯王之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冕九族,服九章,从上公制”。因此看来,宋以前“文宣王”之“王”应属侯王之“王”,以后随着孔子地位进一步升高而被确认为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着的服装是十二章西周的王服(天子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