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午饭我们回到客栈休息了一会儿,这就是自助游的好处,可以灵活支配自己的时间。下午我们沿着临江路散步,过了解放桥来到六匹马码头。码头处人声鼎沸,游人都在排队等候坐游船赏漓江。我们在当地人的带领下,乘竹筏渡到訾洲岛的岸边(只需2、3分钟,就花了40元钱,不过这相当于买了便宜门票),进入了訾洲岛公园。女儿和小表妹在岸边嬉戏玩水,小表妹一个劲儿的向江中心趟水走,时不时的,她还弯下腰,用双手捧一大捧水和女儿打水仗。结果小表妹裤子衣服都湿透了,老婆只能就近买了件泳衣为她换上,这样才能继续游玩。我们继续沿着江边走,经过訾家洲亭,就非常清晰地看到了桂林城徽——象鼻山。女儿说,真的就像一只大象正把长长的鼻子伸入清澈的漓江,在痛快淋漓的畅饮甘甜的江水!拍照留影之时,只见天空乌云密布,黑云压城。紧接着,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我们在象鼻山一侧岸边的棚子下躲雨,静静地观赏大雨滂沱中的山山水水。从我们这里往江上看,岸边放置着一块象鼻山模样的迷你石塑,而江水中矗立着一只更庞大的大象,恍若母子俩,妙然生趣!撑伞走近小象鼻山,在石塑上刻有一首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这首诗出自宋代蓟北处士的《和水月洞韵》,描写的是象山赏月的情形,细致刻画了天空上、水月洞中、漓江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胜景!雨渐渐小了,天色已晚,我们沿公园小路寻找出口。道路两旁到处是茂盛的竹林,比起我们那儿的竹子,这里的竹子青翠碧绿,长得粗壮笔直。傍晚时分,每一簇竹林间都发出不同的灯光,有黄的、绿的、紫的、白的,五光十色,像走进了童话世界。 晚餐,我们品尝了桂林的卤菜米粉。老板和老板娘都很健谈,老板告诉我们米粉做的好坏关键在于卤水的制作。卤水是由猪骨、牛骨和各种香料熬制,再放猪肉、牛肉熬卤。听说我们来自郑州,这家老板说他曾在我们那儿的美食广场做过桂林米粉的代理商,并且称赞郑州烩面的老汤制作也很有特点。米粉的配料也挺好吃,炸的酥脆的黄豆、炒熟的酸豆角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小咸菜,拌在米粉中,再撒上绿莹莹的葱花,看着就挺有食欲。

小东江岸边远观大雨中的七星公园花桥,这算是我们桂林之行的第一个景点吧。

两个小女生在漓江边戏水,玩得不亦乐乎。

訾洲公园的翠竹摇风,让人顿感清幽与惬意。

唐元和年间(806—820),时任桂管观察使的裴行立开始在洲上建亭台楼宇、遍植花木。随后,文学家柳宗元受邀上岛参观,并写了一篇著名的山水文章《訾家洲亭记》。

柳宗元的“今是亭之胜,甲于天下”则是把甲天下与桂林联系在一起的最早评说。比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宋代)出现得还要早。

渔翁披蓑侵暮归,家家买鱼趁晚炊。 沙汀草树远复近,一簇两簇青冥迷。 芦花深处歌竹枝,人间风浪那得知。 明朝雨过杜若长,定有采药仙人来。(元.刘志行《訾洲烟雨》) 訾洲烟雨是桂林八景之一

从訾洲岛远望象鼻山(手机全景模式拍摄)

乌云密布,要下大雨了,岸边的游人都已经散去,我们躲在小棚子里避雨。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宋)蓟北处士 《水月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