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7年,一行人浩浩荡荡,去了那个地图上叫巴肯山的荒山,然后破土动工,把这里也建成了一派堂皇的景象。

耶输跋摩一世离开国都开拓这片未知的土地的时候,大概心里也是激动又带着忐忑的。巴肯山不高,他却在上头建了个极为讲究的寺庙群。他告诉工匠,神庙群一共要建七个层面,底层建44座塔,往上五层再各建12座,镇在中央神殿的东西南北四方,一定要不多不少,铭文和雕饰也要精细小心。 工匠说,这样的工程太复杂了。 耶输跋摩一世说,不行,一定要这样。因为七层塔就是印度教的七重天,因为塔一定要有108座,这是宇宙秩序的总和,因为这里是我的须弥,因为我要敬神。

从荔枝山到巴公寺,再到巴肯山,三代真腊王的“须弥”一个比一个更详尽地模仿了他们眼中的宇宙。他们自比宇宙的中心,站在山顶展望着自己迅速发展中的帝国。昨天,他们的祖国还四分五裂,今天,他们的祖国也许还只是绕着罗洛地区的一小片土地,他们还盘算着我要把看得见的土地全都收进版图。 不过未来,总是会超越人们的想象。

108座祭神的塔静静伫立,沉默的看着帝国的朝朝暮暮,地上的落叶仿佛也在记录着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