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西塘,是充满生机的。推开木门,就是那“万条垂下绿丝绦”,柳边荡漾着绿水,水上弯着一座石桥,驻在水上,已有千年。那是一个处于雨后初阳的江南,日光很柔,红光透着霞边,照在房檐上——如象牙般的房檐。沿着绿波散步,呼吸与脚步同时放慢。河边三两妇女在浣衣,她们隔着十米来宽的河,用嘉兴方言愉快地交谈;几个老爷爷撑着乌篷船,从上游行到下游,以此消遣。

房檐依然流淌着昨夜的点点滴滴。

大手牵小手,大步向前走。

西塘的巷弄尤其多,多少小城故事纵横捭阖。 天开,两边的马头墙已斑驳,看不见小时候,却可以想象它一路走来,历经风雨,见证着西塘的繁华与忧伤。此时,天没有下雨,用不着打伞,更没有机缘遇着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古镇在明代以前大户人家有唐、王、赵、陆四姓,明以后又有倪、蒋、朱、卜、陆等大户,故多建有深宅大院。宅深形成长长的弄,镇上现仍长短不一的弄122条,其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5条,最有特色的一条露天弄名叫石皮弄。

纵横交错的巷子里人影渐行渐远,自己在隐约在别人的视野里。

窄窄的小巷里与对面的人相遇,我会停下来靠在墙边礼让一分,彼此微微一笑,感觉巷弄里充满了阳光。

石皮弄是较为有声名。 这条长长的石皮弄,是西塘最长的弄堂。弄深而窄,石薄如皮,故名石皮弄。喜欢青石板铺砌的路,想去过西塘的人都会喜欢这样的一条条青石路,清晨亦或是夕阳下,走过这长长的弄堂,长裙拖地,摇曳的身影,踏着青石板发出清脆的脚步声。看石皮弄,想象那庭院深深锁春秋的年代。

同大多古镇一样,这些调皮的店牌为镇子填了不算乐趣。

晨曦下的花草开始舒展身姿。

残损的屋壁下依然绵延不绝的熙熙攘攘。

我也不清楚这是什么

一下想到春节去凤凰古城回家时带的那个竹筒装的苗王药酒和女儿红。

这里肯定会成为这群熊孩子童年一段美妙的梦。

嫩芽破土,大步向前走。

岁月如歌,繁华流失,斑驳的流痕划过苍茫的墙砖,老门深锁清秋,庭院梧桐落。廊桥烟雨蒙蒙,凭栏望,彼岸花开愁春风,恼潇湘,半朵幽莲残往年。小栈垂帘梦,左望西窗东床,红庭下,一抹胭脂痴红颜。

小镇里的一个角落,都会是一道回味无穷的风景。

邮局门前,在古镇给远方的亲朋好友邮出一张卡片,寄托一份心意,分享西塘的梦幻。

“如果有一天我不见了,那么我一定在西塘。” 这是西塘一家小店门口刊板上的一句话,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底被震动了一下,那种电流般的感觉直达内心。

在烟雨西塘中,总有说不尽的故事,尽管不及丝绸中描线的那般金翠,但一如墨画中的轻烟,总能勾起些许的陈年往事,或往昔几十年,或穿越几百年,或轮回几千年,江南的墨画水乡,西塘的烟雨袅袅,叫人怎能忘怀?

清末时节,又有些记忆在石板中逝去,青衫百步,人声已尽,我仿若还沉睡在千年前的小镇。狗吠、远钟、烟雨,摊满画卷,我欲成画未成画,剩下一笔画未…

打开窗就是一片生机盎然,或许我也是来西塘为打开一扇心窗。

陶罐里仙气腾腾的是何物?

白昼的从前慢咖啡屋。

七夕节必然少不了满大街的秀恩爱,单身汪的我任凭你们虐。手牵手,一起走。

向右走,还是向右走?一起走到巷子的尽头。

鸟叔也来凑热闹。

晚上会发光的冰淇淋,基本上那些小女生都会很惊奇的嚷着来一杯,晚上会回头率超高。貌似杯底有一种可以发光的石头的缘故。

西街巷,斑驳石砖流痕风转,行人熙熙攘攘,几番张望,不见曾经不见今。碎步裙,木屐鞋,纸伞连连如涟涟。放眼望去,多少烟雨多少楼台。曾何几时,初见小镇,西塘残破返古般的沧桑,令我难以复返。或许正因为初见西塘秋雨时,那年古桥彼岸,遇得心上人。只因,断桥修缘尚浅,一般纸伞未曾相念。

这就是送子来凤桥的内部,留言的为了自己的留言醒目夺人,着实废了不少心思和力气。。。

西塘也有酒吧一条街,自从在凤凰古城平生第一次进酒吧,至今再也没有涉足。

嗯嗯

这几天整理照片才发现这个女生多次闯入镜头,很神奇。

一个人的旅途,离不开自拍神器。来西塘的人不会像杭州遇到的游人让我帮忙拍照,而是一个人默默自拍,同西塘一样的羞涩。

这是女版的我?突然想起那首《If I were a boy》,但是If I were a girl,我一定要安安静静的在西塘做一名婉约文静的江南女子哈。

烟雨袅袅,雾色蒙蒙,划过湖面的船只,还点着昨夜灯火,渔夫惺忪着的双眼,似乎还未看清这个朦胧中的小镇,便只见东边的云层间,一抹阳光洒了过来。伊人托腮,呆呆凝望,轻轻叹嘘时,时光已转。

摇动木桨,任凭岁月流失。

从桥上一眼看穿烟雨西塘, 站在桥头,看着两岸人家,临河的街道上朴素的脚步来来往往,为小镇书写着故事。河边的明清建筑安静地伫立着,风霜雨雪,起起伏伏,年年岁岁。

古镇,在历史的长河里,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水墨般洇染着的江南成为一个诗意的所在。那里的一条垂杨柳就可以唤醒整个春天,一座桥牵连着五百年轮回的爱情,记忆中的一阕诗带你走入幻境,河上的一条乌篷将你映入一幅水墨画卷。

西塘,旧事难了,百转千回望前尘,那人灯火未明。转首间,青丝万千袅青烟,古巷牵绊,踏过青石板路。伊人多愁梦,思千万万千,云水遥。

在桥上停留,一艘艘乌篷船在水面上摇荡着,荡起层层涟漪,还隐约听见有人在船上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挺有趣的,一艘船顺着河道驶进了拐角的另一段,消失不见,只留下几圈水波…

乌篷船,鱼鹰水,共渡恍如千年。偏偏秋雨恼春风,青书画卷铺落尘埃,风起,不随缘,风落,缘已灭。

东街弄,红红灯笼悬空,抬首间,一抹红颜恍如瞬间时空转变,阁楼处,清风徐徐,轻曳半许,瓦檐下,凝眸深深低望。伊人城中来,偶遇巷中人,往年旧事忽风起,再回首,再对望,那年明月那年雨。

临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为引人,走在这里,一边看船家戏河,一边犹听老人唱曲,别是一番风味,若是手里再拿着小吃,更是觉得风韵十足。街道临河而建,商铺的生意也就在河边做成。往昔,水乡农家的出行都是以河代道,以舟代步,许多交易只能在船上岸边进行,为此,一种连接河道与店铺又可遮阳避雨的特殊建筑——廊棚便应运而生,并代代传承,相沿成习。也不知道是谁发明了这个,造福了后世,但不管事是谁之举,这也说明了西塘百姓的聪慧与质朴。而保存至今着廊棚已演变成现代人赏古,探幽的休闲一餐。

再过桥,桥多少,高桥望远水,远水撑高桥,桥上人来去,风月几时了?何处艳遇,何来相遇,注定的偶遇也不过是中间的路途。半朵幽莲开,情愁对半,百转千回,风尘烟雨灯火,西窗犹怜,东床对偶,奈何那人不是伊人。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岸边看我,流水装饰了石拱桥,我的脸毁了别人的梦…

西园内景, 塘西园旧址在西街计家弄内,系明代朱氏别业,后出让给孙氏。园内有树木、花草、假山、亭池等,风景优美。东侧假山上有“听涛轩”茶室,因假山上有白皮松1株,高数丈,风来稷稷有声,故名。

江南水乡女子范儿十足。

旧事难了,真的难了,曾想留在这里,留在西塘…租个小商铺,开个小茶吧,摆着自己收藏的书,看过的书,买来的书,捡来的书,甚至是自己写的书,泡一杯茶,放一首曲子,听一场雨,观一个巷子的深深。曾经,我想,茶吧就依在巷子的某个口,点着一缕茶烟,窗台上摆着收集来的古玩意儿,可以是一把折旧的纸伞,也可以是一双破旧的绣花鞋,即便是一件旧了的旗袍…

同很多景区一样,很多古装拍照的,就像凤凰古城的苗族服装。童年小龙女一枚,在远处抓拍,可惜没好的角度给我记录。

少女版小龙女。

提着裙摆,走着碎步,看着留痕寻着记忆,镜头在搜索,在追溯,在说着一个关于十九岁少女的初恋懵懂。只是,伊人年少,不知当年情愁,为赋新词,远离西塘秋雨时,叹尽说愁。人生尚浅,路,还在延伸…

香米糕。

很喜欢邮局里的明信片,慢慢是西塘的符号。

索性挑选一些,寄给未来的自己。

最近也在想着把这里拍摄的西塘旅途做成明信片,时间原因还未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