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杜甫草堂的历史厚重感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成都杜甫草堂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也就是《甄嬛传》里面的果郡王十七爷。

“少陵草堂”碑亭,是果亲王允礼所书。

大雅堂原是杜甫草堂寺的大雄宝殿,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这尊便是李白

屈原

李清照

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300多亩,草堂内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





杜甫草堂博物馆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于1997年恢复重建了“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柴门》是由唐代杜甫写的一首诗歌,收录于《杜工部集》。 孤舟登瀼西,回首望两崖。东城干旱天,其气如焚柴。 长影没窈窕,馀光散唅呀。大江蟠嵌根,归海成一家。 下冲割坤轴,竦壁攒镆铘。萧飒洒秋色,氛昏霾日车。 峡门自此始,最窄容浮查。禹功翊造化,疏凿就欹斜。 巨渠决太古,众水为长蛇。风烟渺吴蜀,舟楫通盐麻。 我今远游子,飘转混泥沙。万物附本性,约身不愿奢。 茅栋盖一床,清池有馀花。浊醪与脱粟,在眼无咨嗟。 山荒人民少,地僻日夕佳。贫病固其常,富贵任生涯。 老于干戈际,宅幸蓬荜遮。石乱上云气,杉清延月华。 赏妍又分外,理惬夫何夸。足了垂白年,敢居高士差。 书此豁平昔,回首犹暮霞。

草堂外景


书房

客厅

厨房


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杜甫草堂的历史厚重感。(百度百科)


在国家博物馆,看多了里面的精美瓷器,来点这种农家小家用,别有一番景象。





铁锅,历经千年的磨砺,



工部祠,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百度百科)

这字应这样读“诗圣杜拾遗”像。拾遗,唐代谏官名,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后人因称为陈拾遗、杜拾遗。

工部祠 黄庭坚

万佛楼一角,

凭栏远眺,远方一片林海~

万佛楼顶层的钟~


草堂一角的,瞥见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