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开了5个多小时,接近中午才吃了一顿牛肉面,可见路上的艰难,下午1点左右,终于到达了 洮砚乡。 洮砚乡,以物产 洮砚为名。这个乡隶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位于卓尼县东部,全乡人几乎均以洮砚为生存活计。 洮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洮砚的生产历史悠久,距今至少有1300多年。最初产于定西市岷州一带。洮砚的最大特点是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 但是制作洮砚,其实最好的石料当属“老坑石”,这种石材产于卓尼县喇嘛崖和水泉湾一代,也就是现在的洮砚乡。而老坑石中的极品,当属“鸭头绿”,碧绿如蓝,轻抚如婴儿肌肤,储量极少,自宋末就已断采,能否重现不得而知,现今每得一块鸭头绿可视之为千年古董。(部分摘自百度百科)

车上下来,村落的风貌还是很明显,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确实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村口小卖部,当地百姓悠闲的在聊着天,发着呆,生活节奏很慢。

当地向导引领着我们去了一家 洮砚加工厂,其实他们也一直在产品的市场化转型,除了 砚台,像这些500元左右一套的茶具是目前卖的比较好的产品。

这些都是产品化迎合市场的需要,做工都非常的精致。

看了成品,继续往后院走,后院是加工区,门口堆的就是经过初加工以后的石料,这些石料就是用来制作消费级的茶具的。

这种三四个人的加工作坊,其实在当地村落已经算是大型加工厂了。

加工厂内的工人每天大概八小时左右的工作时间,一天就这样站着或坐着打磨石料,虽然是机械化加工,但是也是利用手里的巧劲,非一日之功,你看工人聚精会神的眼神就知道这是一门费心思的活。

工作环境还是比较艰苦,但是手艺人我觉得就像真正的摄影人一样,一定会沉得住气,受的了寂寞。

从加工车间出来,回到门口,阳光斑驳,当地的百姓正在缝着被子,画面很美

石材呈现墨绿色,这样颜色的茶具,我倒是看得不多。

从茶具加工厂出来,去看看手工 洮砚的制作,路上羞涩的小男孩。

路边沉醉于棋局的老大爷

看着对着他的相机,大爷有点木然。

路人甲,请问可以给我一根吗?

在村上转到另一户人家,这里才是手工洮砚大师的所在,看看工作环境。

纯手工制作洮砚,砚雕与玉雕一样,是一种艰苦细致的技术工作,耐得住性子是一回事,而从设计开始到完成工序的一气呵成,更决定了过程中来不得半点差错。

一台砚从设计至雕琢完工,倾注了砚工艺人的心血。工序很复杂:首先根据石料的自然形态和大小确定要刻的图案,然后设计砚台构造、款式、装饰等,再按程序施刀。以先粗后细,从外至里,一丝不苟的精雕细刻。砚台由墨池、水池和盖三大部分构成。除了使用价值外,也很讲究艺术观赏价值。因此,砚工把精力倾注于图案的章法布局,产生科学自然的艺术美。

每一刀下去,都积累了雕刻艺人经长期不断地创作实践经验。

看着这些珍藏级的成品,真是感慨鬼斧神工,山水、人物,从刀法看由浅到深,形象栩栩如生,透雕更是在浮雕的基础上进行镂空雕,形成强烈的真实和整体感。

洮砚最大体现价值的首先是石料,其实是工艺。制作洮砚最好的石料是“老坑石”。而老坑石中的极品,当属“鸭头绿”,碧绿如蓝,轻抚如婴儿肌肤,储量极少,自宋末就已断采,能否重现不得而知,现今每得一块鸭头绿可视之为千年古董。硬度在摩式3.1左右,最适宜研磨,颗粒直径0.01mm以下,发墨快而颗粒细,密度在3.05左右,储墨久,容易清洗不渗墨。老坑石中的其他石品,有绿漪石、鹦哥绿、鸊鷉血,市场储量依然不足2%,下发好和稀有是洮砚位列四大名砚的根本,尤其是在端砚、歙砚老坑石已枯竭的今天,“老坑洮砚”更是备受追捧。(摘自百度百科)

杉杉明显对这里的 洮砚不是很感兴趣,院子里的梨树和杏树,让她两眼放光,一听说能采摘着吃,就第一个下手了。

乡间的院落绿意盎然,明暗写意。

为大师拍一张肖像

然给我们再看一眼 他的作品

姐姐开始调皮了,你这是要留下为 洮砚手工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吗?

和大师留影那是必须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