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泉州市区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不远处不显眼的地方,有一个小门上悬挂着一块书写着“月台”的匾额。如果不进去看看,根本不会让人联想到这里就是承天寺庙的大门。 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花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寺内有“一尘不染”、“梅石生香”等奇景。 宋时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进入山门,有一只巨石乌龟背上驮着一块记载着承天寺历史的碑文,再往前是一条百米石砌甬道。两边粉墙高立,植有五株老榕树,七座石塔分立于榕树之间。这里高大的榕树从不逾墙,有“榕不过墙”之奇观。位于甬道尽处是天王殿,殿中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做成的石经幢,幢顶外有一小石狮,传说嘴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条,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门,传说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