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跟朋友一起商量着去紫帽山去爬山,顺便去那上面拜一下佛祖。于是塔哥就叫上了他的同学一起去紫帽山爬山了。塔哥的同学开着他的座驾载着我们,经过几十分钟的车程就来看到了紫帽山的山脚下。下了车,背上了塔哥和我自己的贡品足有二十几斤重,开始了紫帽之旅了。 紫帽山逶迤于泉州市的鲤城、晋江、南安三市区的交界处,主峰海拔500多米,主峰状若古代官帽,常有紫云缠绕,故名“紫帽山”。山有十二峰、金栗洞、盘古洞、凌霄塔诸胜,以及宋、明、清的宗教、名人摩崖石刻,不少道家、释子、儒生、官宦曾在此山留下行踪和墨迹,遗有书室、墓地、寺院和岩塔,是一处集名山、胜水于一地,融宗教、史迹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是人们登高玩赏的好去处。

我们一行人走的是山间古道,古道是由山上的石头铺成的。一路上山路逶迤,斗折蛇形,徜徉在紫帽山曲折迂回的林荫小径上,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寂静山林气息,山林中的雾气这种特有的的意境,让人产生一种超脱与空灵的感觉。我一边走一边欣赏着这紫帽山上的摩崖石刻。石是山的风骨,是山的灵魂。大凡名山,都有摩崖石刻。正因为有诸多风骨铮铮的奇岩怪石,才形成了紫帽山独特的十二奇峰。紫帽山的石刻,有在摩崖上,有在石隙间,有在洞穴内。但是,紫帽山的石刻,独具匠心,最多的是“心”字石刻,传说有100方,若能将100处“心”字石刻全部找出,便能成仙。千百年来,有多少泉人登山苦苦寻找,但终难找齐,故泉人没有因此成仙。但紫帽山的“心”字石刻,只要游人耐心寻觅,都能找出几方、几十方,这一些不同形状的心字,有正书、隶书、篆书;有大字、小字;有阴刻、阳刻。各个“心”字,各具特色,有个“心”字,巨大无比,笔划端庄,结构严谨,妙趣横生。下有谒语“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心。”让人联想到佛教说的,人人都具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人人都是佛,心即是佛。细细揣摩后让人顿生禅机。

爬了海拔五百多米高的山,走了两千多米的路,我们来到了山上的小茶馆。于是我们就租了一套茶具并叫一锅稀饭,上几道素菜。开始享受一番,吃完稀饭,品着自带的茶叶,解解爬山的劳苦。喝完后走出茶馆来到了紫帽山的金栗洞。

游紫帽山不游金粟洞算白游。 金粟洞历来是游览胜地。典型的闽南建筑格式,红砖、白石、燕尾脊、绿葫芦组成的古寺院,墙上印着佛语:阿弥陀佛,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下更显得古色古香,宋宁宗手书“金粟之洞”确有皇家气派。相传唐时有泉人客居洛阳,邂逅一羽衣,寄书紫帽隐者。抵泉后把书交给隐者,隐者送给他一升粟米,到家一看,全变成金粟。这便是“金粟洞”寺名的由来。寺院规制不大,但洁净古朴,庄严静穆,在氤氲烟气中更显得庄重。 绕过金粟洞右边,沿着石阶坡路往上爬,忽转一径,诸峰朗豁,便是顶峰,紫云缭绕,凉风习习,凌宵石塔,竦然独尊。仰观苍穹,浑不难捧日月而拂星斗,有点云物俱空的感觉;俯看城廓,车寸,人豆,纷纷如蚁,入海口渔舟点点,海天一色。站在顶峰远眺,晋江母亲河犹如一条飘曳的玉带,逶迤南下,直奔东海;清源山、葵山,犹如一道绿色屏障,从东向西漫延,围护着古城泉州;泉州新城,与晋江、南安已连成一体,高楼林立,路网如织,古城新姿,气象万千,宏图秀色,尽收眼底。此时此景,让人忆起清代泉人御史陈庆镛紫帽山凌宵塔诗:“秋色从西来,落帽与之俱。却付戴鳌去,头衔接斗枢。一蹑上凌霄,天踏万山小。山小亦朝趋,葵罗青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