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后宫出来,就可以看到有一处四处用铁栏杆围起来的大广场一般。里面有很多条用石板有规则的石板,这里就是泉州城南城门遗址,据介绍:古代舶来货和外销产品皆通过此门出入泉州城,是泉州城南的重要交通要道。 2001 年经考古发掘清理显露。遗址面积近 2000 平方米,由城门、城墙、门道、门道两侧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和瓮城门等组成,并出土有 13 世纪一 14 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石刻和 14 世纪一 19 世纪 ( 明清时期 ) 的铁炮。门道路面用长条形、方形及不规则形石板铺墁,凿有防滑凹槽,门道跨壕处铺架大石条。 史书记载, 11 世纪时德济门内外“异货禁物堆积如山”。 13 世纪 ( 南宋 ) 时太守游九功拓地增筑翼城,“沿江为蔽,以石成之”,城内外商业繁荣,有“画坊八 十” 、“生齿无虑五 十万' 。此时德济门附近更加繁荣,时人称赞“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 1352 年 ( 元至正十二年 ) 监郡契玉立拓南罗城,把原城墙围长 20 里扩为 30 里,改镇南门为德济门。 14 世纪(明洪武年间 ) ,德济门城墙加厚增高,增筑月城 ( 瓮城 ) ,其后屡有重修,至 1948 年毁损。现存遗址文化层互相叠压,较完整地保存了 11 世纪以来泉州古城拓建、重修的历史遗迹。遗址位于 10 世纪 -14 世纪泉州海外贸易最繁荣的商业区域,印证了泉州城区随着航海与通商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不断拓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