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站在长堤的尽头是观赏五亭桥的最佳位置,后来发现还有更好的位置。十分美丽,令人耳目一新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城西北郊,总面积103.7公顷,其中水面面积49.9公顷,游览区面积100公顷。保障湖因湖心淤塞,盐商出资疏浚,后由一书生改名瘦西湖。 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瘦西湖主要分为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二十四桥、荷花池、钓鱼台等。

瘦西湖的西大门

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这里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郁达夫曾评论说:二十四桥的明月是中国南方的四大秋色之一。熙春台一带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的宏大气派。所有的建筑都选用了绿色的琉璃瓦朱栋、白玉的玉体金顶。



熙春台远望五亭桥


“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由落帆栈道、单孔拱桥、九曲桥及吹萧亭组合而成,中间的玉带状拱桥长24米,宽2.4米,桥上下两侧各有24个台阶,围以24根白玉栏杆和24块栏板。


湖中绿头鸭

照片中间两只黑天鹅摆出了经典的造型


穿心手

静香书屋



上假山

“静香书屋”是金农的漆书,金农作为扬州八怪之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

布局精巧,这个小水门尤为突出。

刚才留影的就是对面的假山


园林布局的瘦西湖

逢假山必爬之




香雪亭

碧云亭

春雨亭

......良辰必将奉陪到底








后面就是盆景博物馆
























桥东面四面环水的建筑,叫做凫庄。凫庄建于1921年,因为形状类似浮于水面的野鸭而得名。

桥亭上面挂着的铃铛,风吹过来叮叮当当的声音非常悦耳

桥上远望钓鱼台



长堤


原本以为站在长堤的尽头是观赏五亭桥的最佳位置,后来发现还有更好的位置。




"玲珑花界"是广陵芍药的观赏之地。自古以来,广陵芍药就与洛阳牡丹齐名。古人把牡丹称为"花王",把芍药称为"花相"。

这个邮局也蛮有意思的,可以现场买明信片,直接寄出去

牌楼式歇碑亭--乾隆御碑

一朵花宫结净因,周环绿水漾波新。歌台画舫何妨闹,恰是亭亭不受尘。丁丑春二月御笔。

白塔身白色,也称观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须弥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硕大的率堵波和顶部的十三天相轮组成。通高306米,砖石结构。白塔高27.5米,塔基上部的仿木砖雕须弥座,下部砌花岗岩石条,束腰须弥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龛,龛内雕刻着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稳健不同,白塔比例匀称。

赖少奇书"白塔晴云"石额。


法海寺




小金山是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为瘦西湖中一小岛,原名长春岭,建于清代中叶。当时扬州豪绅为了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开挖了莲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这就是今天的小金山。小金山四周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关于“小金山”的名字,还有着一段来历:说是有一回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和尚闲聊,镇江和尚说:“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扬州的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两人就下棋打赌。结果扬州的和尚棋高一着,此景定名“小金山”,并在庭中挂了这样一副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只用了一个“小”字,就把镇江的“金山”引渡过来了。


湖上草堂,位于瘦西湖内小金山西麓。名为“草堂”,实是瓦屋,面西三楹,堂外是青石广场,暗含前景广阔之意。临水围以白石栏杆,柱头雕有石狮,栏板上刻有古松图案。栏外则是码头,乃画舫停泊之处。草堂外植一对百年紫薇,喻“紫薇(星)高照”。此堂正中,悬嘉庆年间扬州知府伊秉绶所书“湖上草堂”四字匾额。湖上草堂外柱悬挂一副对联,为秦子卿书。联文是:莲出绿波,桂生高岭;桐间露落,柳下风来。

枯木逢春--原始唐代的银杏树被雷劈断,后来又在树边种植的凌霄。

钓鱼台就是另一个观五亭桥的好地方。

瘦西湖钓鱼台是一处著名的景点,此处三面临水,仅一道长堤与小金山相连,人立于此,五亭桥、凫庄、小金山、白塔尽收眼底,可谓风景绝佳处。钓鱼台的对联是启功先生所书,上联“浩歌向兰渚”出自徐彦伯诗,下联“把钓待秋风”出自杜甫诗,是集句联中的精品。钓鱼台孤悬湖上,幽兰绽放洲渚时来此且歌且吟,秋风拂过湖面时在此静心垂钓,对联的情境与景点切合,妙若天成。

浩歌向兰渚,把钓待秋风。

吹台式钓鱼台的别名,相传清乾隆南巡时曾在此钓过鱼。透过吹台园洞,五亭桥,白塔映入眼帘。十分美丽,令人耳目一新。

长春岭上的风亭


梅岭春深即长春岭。


徐园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公园内,“园中有园”是瘦西湖的特色。徐园构筑于"桃花坞"旧址,位于瘦西湖长堤春柳北端,原清初韩园桃花坞故址

园中有黄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内有池塘,池水与湖水相通。过池是馆轩,取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而称听鹂馆。整个院落工整而又具变幻。绕过徐园,立于小红桥,小金山耸立,湖面陡然放开。徐园规模不大,占地0.6公顷。但结构得体,庭院起承转合,错落有致。内有听鹂馆、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馆等景,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听鹂馆前陈列铁镬两具,相传为南朝箫梁时镇水之物,并立有《铁镬记》碑文,相传是南朝梁时期的遗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不知不觉中瘦西湖之旅到此画上句号。一看时间,居然用了整整4个小时。

和各位大师兄的集体照

四望亭在文昌阁正北的十字路上。

四望亭原名“文奎楼”,后名“魁星阁”。魁星是奎星的俗称,取“奎主文昌”之意,原是县儒学的辅助建筑,是江都县学的组成部分。

扬州标志之一的文昌阁

扬州文昌阁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也称文昌楼,是古代扬州府学的一处建筑。有一种说法认为,文昌阁的正名为文汇阁;也有人认为其正名为魁星楼。

文昌西路上的晋代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