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武昌站,在黄鹤楼附近找了一家酒店,放下行李就冒着酷暑去瞻仰了。

黄鹤楼主体给人的印象不但雄伟大气,印象最深的就是它层层叠叠的飞檐,从造型上构图上建筑上视觉上都是很特别很出众的一笔。

黄鹤楼本身就是一个建筑,现在成了5A景区,怎么也得弄点装饰的园林呀小路呀搞出个景区的样子好收费,光是一个秃楼不好多收钱。(不过全中国的大多名楼都是这样翻建管理经营的,早就习惯了)

黄鹤楼景区 的门票是每人80元,从马路边到楼本身需要经过一些牌匾亭台楼梯台阶小路什么。

天气很热,我很兴奋,80块钱的门票一点没犹豫就登楼了。

当年我走访的地方少,看到古建筑黄鹤楼里竟然带电梯,直梯!当时我想,修建这个直梯不会破坏原始建筑的内部构造吗?我也真是多事儿,原本这黄鹤楼就不知道重建翻建过多少次了。

如果说能把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背下来根本不是个事儿的话,那么按我的水平能把整片的崔颢的《登黄鹤楼》不打磕巴儿地背下来,是不是应该来着黄鹤楼上看看?怎么也得凭吊一下,吟唱一番吧?

要不是楼上游客太多,我还就真的摇头晃脑地“文艺”一会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气实在是不给力啊,我还是踮起脚尖,极目远眺也没看多远,都是大雾(应该不是霾)。

小时候喜欢积攒火柴盒,叫“火花”,专门有一张是“武汉长江大桥”的火柴盒,那景象和我现在眼皮子底下的还真差不多,看见的瞬间有点时空穿梭的感觉。不同的是我眼睛看见的是彩色的,那时的火柴盒面儿都是单一的红色的。

就在我极目远眺长江大桥的时候,一列和谐号动车从古老的黄鹤楼旁高速呼啸而过,我用摄像机录了下来,鲜明的古今对比时光飞逝之感。就在我感慨之余,耳闻边上导游解说: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

合着我所站立的不是原来的黄鹤楼呀?

索然无味,黯然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