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振福楼,跟随景区路标指引,继续向永定土楼群方向驶去。车子行驶到土楼群景区外,车子尚未停稳,一位穿着蓝印碎花布衣的妇女,踏着双黑色布鞋,便匆匆的迎了上来,叩着玻璃窗,询问是不是要去土楼景区,那脸上堆满了笑容。阿途下意识的关紧了窗户,摇了摇手,示意“黄牛党”不需要任何的服务。而她并没有离开,依然隔着窗户,向他们娓娓道来,介绍着土楼的历史,介绍着景区的设施,依旧笑的如此淳朴。 小漫和阿途对于收费的景区,一开始是拒绝的,这散落在外的土楼数不胜数,何必花钱去看人工雕饰过的呢,但当这位妇女提到景区内保存的十分完好,依旧住着许多客家人时,小漫倒是有些心动了,见阿途摇下了窗,这位妇女更肯定的说了一句,这个地方你们一定要去看,真不会后悔。 后来才知道,她其实是个导游,她说自己是客家人,现在还住在土楼里,她们自己成立了导游小分队,带游客逛逛景区,给游客讲讲土楼的历史,她热情的指引停车位置,告知售票优惠信息,虽然最终没有请她,但她还是很中肯的给了一些游玩的建议。她的好客使小漫他们未进景区便满怀期待。 买上周五半价票,进入景区,沿着一条小溪,走上大约10分钟左右,便能走到土楼王子---振成楼,这条路并不孤独,一路上小溪流淌,繁花簇锦,村民们忙着自己的农活,一派田园乡村气息。

过了一座小桥,便来到了振成楼,他被誉为土楼王子,视为客家土楼的代表,站在门外环顾四周,虽不及振福楼小桥流水般秀美,但矗立在偌大的广场之上,更显其土楼王子的阳刚之美。

小漫刚踏进土楼时,迎接她的是一只鸡,气定神闲的在院子里散步,无人惊扰。

居民们在通道两侧放着些当地特产,供游客选购。傍晚时分是他们最为闲暇的时间,没有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便也能回归他们最自然的生活状态

正值开饭时间,家家户户都忙着洗菜做饭,整个院子里弥漫着一阵菜香。灶间集中在一楼,设施简单,围着中庭各自摆放。楼道间并不亮敞,只能借着那镂空的中庭投下来的些许光,散落在每家每户。

孩子们在庭院内嬉戏打闹,玩着扮家家的游戏,时不时的跑到灶台边,踮着脚尖,探着头,趁大人们不注意,便伸出手指,轻轻的蘸起菜盘内的酱汁,放在嘴里猛唆一口,然后跐溜烟的跑了,像舔了蜂蜜般开心。

小漫对于这种氛围尤为喜欢,这让她想起了旧时上海的弄堂,那时的厨房还是公用的,烧的还是煤球,左邻右里挤在一块儿准备晚餐,热闹得很。孩子们都在弄堂里如风般的狂奔,妈妈们则在窗前此起彼伏的喊着,小鬼头,伐要皮相了,快点回来吃饭!那时的条件不及现在舒适,那时的饭菜不及现在精致,可那时的回忆却是最为美好的。

沿着一楼走廊在楼内穿梭,兜兜转转似迷宫,行走之中,如同穿越回了民国时期的林家大院,砖墙、木门、雕窗,每家每户既保持着整体风格上的统一,又在内部布局上突显了自家的特色。

振成楼1楼以上区域是不对外开放的,而若要纵观其全局,三楼不失为最佳的选择。想上三楼并非不可,给住在楼里的伯伯交上买路费便可径直前往。

从木楼梯上到三楼,便站在了最佳观赏位置欣赏振成楼。在小漫看来,这楼造的可是颇有讲究,分内外两圈,每圈分为八个单元,单元之间由拱门相通,打开则可户户相通,关闭则又可自成方圆,既有了大家庭的和睦,也有了小家庭的隐私,对于喜欢热闹的小漫而言,这真是非常理想的社区模式。中间的祖堂亦可作为戏台,是大家的客厅区域,大家在饭后之余能围坐在一起赏戏评戏,真是不亦乐乎。

正当小漫看的入神,一扇木门被打开,发出了咯吱声,屋内的窗户投出一束微弱的光线,照在一位老人的脸上,黝黑的脸,满是皱纹,“这楼造的可是颇有讲究啊,这小村在当年是极为闭塞的,周围荒山野岭的,猛兽出没的也多,老祖宗聪明啊,建了这4层高的围墙,既抵御了猛兽也防了匪贼。关键是把大家团结在了一起,成了家,哎,而现在啊,走的走,散的散,哎。。。”说着便转过了身,留下了一声叹息,留下了落寞的背影,步履蹒跚的走进了自己的屋

小漫不知道有多少老人曾经在这扇窗前翘首期盼过,他们看到的不是眼前的美景,而是对家的期许。

离开时,一位阿姨请他们喝了这儿的特产。橘子茶,是将蜜桔切开顶部,将乌龙茶等数种食材加入到蜜桔之中,后经高温烘烤而成。烘烤后的橘子茶依旧保持着橘子的原样,颜色却已变黑。阿姨剥下一小块放入杯中,用热水冲砌后递给小漫,小漫端起杯子,凑在鼻尖,一股淡淡的茶香,轻抿一口,乌龙茶的醇香在舌尖,一饮而尽,嘴里留下了一丝蜜桔的甘甜。

喝茶闲聊之余,从侧门走出一男子,面容似曾相识,见小漫和阿途坐在一边饮茶,便凑上去,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谁?!小漫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个谁,于是眯着眼睛,手指在脑仁前若有所思的样子,“哦~就是那个。。。那个。。。”,男子一听以为认出了他,甚是开心,“对对对,我就是那个拍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的,你看,你看照片还贴着呢"他指着墙上的照片,满满的自豪。小漫觉得有趣,也附和着,对对对,怪不得那么眼熟,这个拍的真不错。男子以为遇上了知音,便聊起了拍摄的故事,他说,摄制组到我们这里来海选,我就被选着了,那时一个镜头就拍了好久,也没啥钱,拍起来却是没日没夜的,把那小男孩都拍哭了,只能用糖哄着,但大家都拍的挺热闹。后来小漫回去后补看了这个公益片,这是通过一双筷子讲到的传承的故事,其中明礼那一段便是在土楼里拍摄的,虽然很简短,但却将土楼的年味,家庭,礼让,尊老等中华美德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出来,的确很棒

告别这些热情的客家人,走出振成楼时,天色已渐暗,便在附近找了一家客栈,与振成楼隔溪相望。

房间很干净,楼下一楼便可提供餐饮。这是一家很淳朴的客家人,一对老夫妻经营着小餐馆,餐馆楼上的客栈由儿子打理,餐馆门口的手工卷烟则由自己的女儿打理,雨露均沾。 福建人爱喝茶,所以饭前婆婆会沏上一小壶茶,然后送上一支自制的土烟,阿途笑说婆婆太会做生意,婆婆则腼腆的摇着手,笑着说,不买没关系,没关系

老伯烧的也是一手好菜,量大价格还便宜,以至于这里就成了他们的食堂,后面的几顿饭都在这里解决,而伯伯也是很贴心的尽量变着烧法,让他们每天吃的不重样。

夜幕落下时,小村沉浸在一片漆黑中,客栈边的溪水潺潺流淌着,似一股乐泉伴人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