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间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拓建改名壶天阁,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 意,1979年重建阁楼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最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观”。古人以“泰山北斗”来喻指人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早晨离开位于通天街的酒店。七点准时赶到红门,第三次站在泰山脚下。

依旧从一天门开始,只是每次的队友不同而已。

见过华山的险峻,衡山的秀丽,终南的神韵,最令我念念不忘的还是泰山的人文。

天阶

前次泰山攻略更详尽http://travel.qunar.com/youji/5552072

前次泰山攻略更详尽http://travel.qunar.com/youji/5552072

前次泰山攻略更详尽http://travel.qunar.com/youji/5552072

前次泰山攻略更详尽http://travel.qunar.com/youji/5552072

前次泰山攻略更详尽http://travel.qunar.com/youji/5552072


爬了一小会这才到了泰山的售票处--万仙楼


泰山的旅程可以用六处题刻表达。首先沿着山势缓步前行,心情也逐步升华,就如同此处题刻--渐入佳境。转山而行,经过回马岭--峰回路转。过中天门到达快活三里,风景壮美--至此始奇。经过快活三里到对松山,山势越发雄壮,耳边松涛阵阵--至此又奇。经过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紧十八。南天门近在目前,此时气喘吁吁举步维艰,--如登天。最后到达玉皇顶,泰山之巅--昂头天外。


前次泰山攻略更详尽http://travel.qunar.com/youji/5552072






风月二字的繁体风月去掉外廓后剩下虫字加一撇和二,因为没有“一虫加一撇,便口口相传读作“”虫二,意为风月无边,用来形容风光美好宜人或一种由环境引起的无边无际的舒适感觉。










过斗母宫不远处有条岔路是去经石峪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来回路程并不算远,非常推荐去看看。

高山流水亭



枕流漱石指隐居生活。华山玉泉院也有同样的题刻。





嘿嘿石梯都被你踩断了。






看到三个女大学生在研究衢读的读音。一个说天行,一个说天涯,还有一个说天街。qú,四通八达的意思啊。大学怎么念的。。。。。。





壶天阁位于泰山中路回马岭下,明嘉靖年间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拓建改名壶天阁,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 意,1979年重建阁楼。 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 清嘉庆年间崔映辰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 廷路又题联“登此山一半以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


关于这“回马岭”之名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最主要的有三种说法。宋真宗赵恒回马说流传最广,与清乾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时在此赋诗题刻有关:“瞳日照紫芙蕖,石登盘行路转徐,传是真宗回马处,当年来为奠天书。”至今摩崖石刻仍保存完好。可是,从历史记录来看,宋真宗赵恒来泰山封禅并不是骑马上山的。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立于泰山脚下岱庙的《宋真宗封祀坛碑》中记述:“上乃乘轻舆,陟绝嗽,脐日观,出天门。”这里的登山是指攀盘道石阶,“轻舆”应是指山轿而不是马车,也就谈不上回马。明萧协中著《泰山小史》(1932年版)和198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泰山导游》认为,“回马岭”之名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骑马登封泰山时,至此山势高峻陡拔,马不能上而得名。还有人认为,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登封泰山时,在此回马,遗名“回马岭”

转山而行,经过回马岭--峰回路转。


抵达中天门

从天外村坐车上来的人直接到这里。




玉液泉


这块题刻被尔等糟蹋了一遍又一遍。



皇天久不雨,既雨晴亦佳。出郭眺西郊,肃肃春增华。











如字






过中天门到达快活三里,风景壮美--至此始奇。



河山元脉








民国旅行社的广告

前人留下的飞泉挂碧峰,后人补上的银河落九天。不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前人。




无处不在的飞来石,华山衡山都是如此。差不多的石头都起这个名字。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树之下,因大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




望人松位于山东泰山上五大夫松西侧山腰。望人松树冠下一长枝披拂,形态仿佛翘望八方游人。

也叫泰山迎客松










万丈碑生于悬崖峭壁之上,像一块从天而降的画布,又像泰山肚皮上的一枚印章。碑文是乾隆登泰山时所作《咏朝阳洞》,是泰山最大的摩崖石刻



俗称“万松山”,奇峰对峙,万松叠翠,碧海生波,蔚然壮美。万松碧甲于峰岩危石之间,傲然挺立,顽强潇洒,云出其间,松海茫茫,为泰山一大奇观。



















岱阳唯一的摩崖刻画

经过快活三里到对松山,山势越发雄壮,耳边松涛阵阵--至此又奇。













南天门就在眼前


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827级,是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去了一块,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登攀中!






泰山有3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0余阶。“紧十八”西崖有巨岩悬空, 侧影似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迎客佛。 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










经过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紧十八。南天门近在目前,此时气喘吁吁举步维艰,--如登天。

前两次是如登天。现在体能越来越好,并不怎么觉得累。


此时坐地上的,弯着腰的,手扶栏杆低着头的都体会到了如登天了。



泰山南天门又名三天门。南天门位于十八盘尽头,是登山盘道顶端,座落在飞龙岩和翔凤岭之间的山口上。由下仰视,犹如天上宫阙,是登泰山顶的门户。创建于元至元元年(1264年),明清多次重修,建国后又翻修两次。现在建筑保持了清代的风格。


泰山天街是指南天门向东到碧霞祠一段街道,全长约一华里南天门向北的一段路,约有100米,称为北天街,岱顶天街,商铺林立,亦市亦街,形成了特有的风俗。














望吴胜迹。一次,颜回和孔子上山,孔子望着远方说:我看到吴国东门外系着一匹白马。然后问颜回:你看到了吗?颜回回答得好,他说看到了。我还看到栓马的带子哩。其实,吴国距此千里之远,他怎么能看到那么远呢?颜回了解老师,也跟着联想浪漫了一下。之后,孔子奔走各国,屡屡碰壁,只有颜回坚定不移的跟着老师,可恶劣的生活条件使颜回先孔子而去,孔子哀号:天丧予!天丧予!不久,孔子也离开了人世,就是孔子师生这段不凡的感情,那时也被泰山默默的记住了。

停在旁边绝壁上休息的鸟,镜头拉到最大拍摄的。





唐摩崖







仙人桥









瞻鲁台位于日观峰南侧,石梁突兀,平展如台,台上有巨石,上刻“瞻鲁台”三大字,寓意在此可远瞻鲁国曲阜。








日观峰位于泰山玉皇顶东南,古称介丘岩,因可观日出而名。相传在峰巅西可望秦,南可望越,故又称秦观峰、越观峰。




“孔子小天下处”,相传为孔子当年俯瞰天下之地。这其实是明朝山东御史颜继祖根据孟子的名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所刻之石,现已为泰山上诸多与孔子有关的胜迹之一。


泰山最著名的石刻,5元的背景。





无字碑


玉皇顶


玉皇顶是泰山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庙而得名。玉皇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殿前有“极顶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封禅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东亭可望“旭日东升”,西亭可观“黄河玉带”。






在玉皇顶东侧的日观峰上,有一巨石向北斜上横出,名为“拱北石”,因其形犹如起身探海,故又名“探海石”。













整片摩崖蔚为壮观。


运动员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