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面和菜混合起来给要饭的,因有肉混合起来感觉很好吃,就把这种吃法流传下来,改名为"桃花面"
10:00左右,从晋祠出发前往晋中市榆次区常家大院,大约40分钟车程。10:50进入常家大院。常家大院在寒风中的旷野里凸显着一座方城,四周城墙高耸,城门楼挺拔入云,咄咄逼人,显得有点突兀,尤其是雄伟的大门,显得挺拔而英姿飒爽。还未进入方城,就已感受到它的厚重、威严与富足。停下车(山西的停车场一口价10元)买好票(60元)便直奔景区。


常家大院,位于榆次区东阳镇车辋(wang)村。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车辋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共占地一百余亩,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使原先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当时称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


穿过常家大院的护城河拱桥,走进城门,是一条600多米长的大街,把常家大院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导游介绍说现在只开发出了北半部分,南半部分因历经多次损毁,原建筑基本拆除殆尽,难以复原重建了。

祠堂门两旁耸立着显示常家文武官阶的两根旗杆,是家族荣耀的象征。常家文有进士,武有诰赠,有官位的林林总总达几十人,相当于现在省地级的就有十多位,可见门庭显赫。祠堂大门石狮坐镇,祠堂三门四院,栋栋建筑雕梁画栋,精美绝伦,雄浑壮观。

由于常家大院开发较晚,所有建筑基本上是原样,没有粉饰加工,显得古朴自然。常家大院房舍栉比鳞次,造型各有千秋,楼厅台阁与天井花园相映成趣,充分显示出当年晋商的经济实力。其主体建筑雄浑方正,附属建筑灵秀绮丽,具有北方庭院中难得一见的南国园林色彩。

常家祠堂的后面是花园,花园的面积很大,小桥流水、假山亭榭、湖光树影、曲径轩廊应有尽有。这个花园与众不同的是还有许多精美的砖雕,雕刻精细如绣,栩栩如生,寓意深广,是常家大院的主要看点之一。



整个常家大院的最高建筑就是花园中的观稼阁,它有五层,顾名思义是用来观看庄稼的,但它真正寓意应该是登高远望吧。





常万已在车辆村建“南祠堂”,立“世荣堂”,以村西南为轴心,向东、南发展;常万达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东向西毗连修建,成一条新街,俗称“后街”。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共占地一百余亩,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使原先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有谚曰:“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

常氏以儒商文化独树一帜,既有进士、举人、秀才,又不乏书画名家,所以在宅第建筑上亦有自己非凡的独创之处,是晋中曹家、乔家、渠家等晋商宅院望尘莫及的。










另一个就是最东边也是靠近祠堂的院子,门楼上高悬“进士第”门匾,但院内的建筑却是常家大院中最差的。常家大院北半部分是常家发迹的第二代常万达为其3个儿子和10个孙子修建的,看来当初建院时是根据子孙们的功名地位及排行从东到西依次开建的,可越往西的院子盖得越豪华,可能是越来越有钱的缘故吧!抑或是后代们钱多了自己翻盖的,而“进士第”无人敢动土,才留下了原貌。至于客房当然是公有的,谁也不会自己当冤大头出钱去翻盖它了。


常家在山西有儒商第一家之称。常家有自己的私立学校,取名石云轩书院。这个书院是很有内容的,有从夏禹到清宣统共42个帝王和慈禧的手迹刻帖、历代书法大家的法帖及清朝诸多名人和常氏家族书法刻帖。诗书传家是常家大院另一重要看点,也彪炳着常家的儒商特点。













桃花的还是很有故事的,是山西榆次的一种特色面食,距今有150多年历史。"桃花面"原意"逃荒面",主要是烧肉丸子等。原来逃荒的时候要饭吃,遇上大户大家办事员就把剩下的面和菜混合起来给要饭的,因有肉混合起来感觉很好吃,就把这种吃法流传下来,改名为"桃花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