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翁山下,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王,并为大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大的圣母殿,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鱼沼飞梁为国内所仅见。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本来是不同时期盖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像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既像庙观的院落,又像皇室的宫苑,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匠心。 历来素有“不到晋祠,枉到太原”的说法。 在晋祠下车后,首先到达的是晋祠公园,这是一个免费的公园,环境不错,可随意看看。步行约10分钟,穿过公园便可到达晋祠的主体区域。景区内,晋祠“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和“三绝”(周柏、难老泉、泥塑彩绘人像)是每一个来到晋祠的人都不可错过的景观。 晋祠“三宝”是连在一起的,位于晋祠的中轴线上,可一并游览。献殿是供奉祭祀品的场所,四面的墙壁是栅栏状的,通风凉爽。最为特别的是,整个殿内的梁柱上没有用一颗铁钉。鱼沼飞梁位于献殿前,建于宋代。整个景观造型类似现代的立交桥,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飞梁”的一端连接着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大殿内很宽阔,有梁无柱是一大看点,殿前8个廊柱上雕刻着8条跃跃欲飞的木雕盘龙,连同“鱼沼飞梁”显得颇有气势。 以圣母殿为中心,很容易找到“三绝”。彩绘泥塑人像就在圣母殿里,主像圣母端坐在木制神龛内,端庄华丽,其余42尊侍从分列两侧。这些塑像衣着艳丽,表情各异。 晋祠不仅建筑保存得很完好,而且有很多故事值得了解。 其中有唐碑位于唐叔虞祠东边,昊天神祠关帝庙)西边,碑高195 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碑上刻有唐太宗的行书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全文一千一百零三个字。碑上建有小亭,名为“贞观宝翰”亭。 金人台又名莲花台,位置在会仙桥的西面。金人台平面为正方形,四周有围栏,四角各有一个铸铁铁人。金人台的中间是一个建于明代的高约三米的小阁。金人台上的四个角各铸有一个铁人,每个铁人高约两米,其中西南角的铁人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铸造的,而东北角的铁人是民国二年(1913年)所铸。 善利泉是晋水源头之一,但流量很小,现在已经枯竭。泉上建有小亭,最初为北齐天保年间所建,到明正德时被毁,后于明嘉靖年间重建。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现在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木雕盘龙八条。殿的内部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是中国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殿内有宋代的彩塑43 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的神龛里,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圣母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饮食起居,或梳洗洒扫等,是宫廷生活的具体写照。塑像十分生动,充分地表现出人的神情,各个塑像神态自然,神情各异,塑工高超,是中国宋代彩塑中的精品。 王琼祠是为纪念明代嘉靖年间吏部尚书王琼而设。始建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王琼生前曾居住于此祠东边的晋溪园。据传说这里是所有天下王姓的祖先,在里面可以看到很多王姓家族来这里祭祖。 在圣母殿的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559年)创建的难老泉亭,亭为八角攒尖顶。晋水主要的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汩汩流出,常年不息,因此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名为“难老泉”。泉水晶莹透明,常生萍四季一色,常年水温保持在17℃,历朝历代的诗人多吟诗赞美,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写下了“晋河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佳句。 晋祠是人们创造的最值得自豪的文明成果之一。它有着明确的纪念意义、很好的实用功能、高超的科技手段、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置身于晋祠,你不能不为古人的匠心独具而赞叹。只有单纯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实在活力不大,而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须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创造丰富的、流动的步移景异的画面,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浪漫的想象,情景交融才是晋祠之美的真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