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行走,从五爷庙到黛螺顶

  其实,五台山其实并不是一座山,而是由五座大山组成,因此叫做五台山,环绕其中的就是台怀镇,分为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座高峰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的五个法身,又叫五方文殊。

五方文殊指的是: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吼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如果是佛教信徒或者潜心要膜拜者,可以按照以上五方文殊所在的位置一一前往造访。

  但对于很多真正前往五台山的人来说,除了前去顶礼膜拜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感受一下五台山最真实的魅力。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

  五台山藏传佛教均属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信教喇嘛均穿黄衣,戴黄帽,称黄衣僧,五台山有黄庙8处,即菩萨顶、罗睺寺、广仁寺、万佛阁、镇海寺、广化寺、观音洞、上善财洞。其余均为汉传佛教寺院。

要从山下到五台山,途中经过的道路曲曲折折,但是路况很好,如果是在进入十月,外面清冷的空气夹杂着凉意,阵阵袭来,还是感觉到一种格外清新而豁然开朗的感觉。

  真正到达这里,才发言耳膜会有一点胀痛,通过吞口水动作之后,就会好了很多,抵达大门之后,顺着不远处就到了第一个点五爷庙,这里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终年香客络绎不绝,很有幸与主持长青大师合影。

  当然因为在这里也是不戒荤的,所以这里是完全可以吃肉,不过为了心中所安,在后堂的用餐处,只是简单是吃了一点素菜,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这里简单的饭菜却让人值得永久的回忆。

在五爷庙受到加持以后,便顺道开始往黛螺顶上山,路过的小石板桥,还有一些雪水融化后的小溪潺潺而过,似乎显得这一切宛如仙境之中一般,淡定、宁静。

  山下有不少小商品的店,在出售各种各样的佛教用品,虽然看似十分精致,但又显得在这样的场合购买似乎就有违背心中的念想。当然了,要是喜欢的话,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自己中意的饰品,也不乏行走一场。

黛螺顶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供奉了五座文殊菩萨的法像,又名“小朝台”,进入这里需要缴纳几块钱的门票,但是想着从遥远的台阶上一步步的爬了上来,就算是交点门票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且因为这里的大部分的寺院都是自负盈亏,如果没有了供养其实很难维持寺庙中的修缮,当然了虽然也有一部分的补助,但是毕竟人多,难免就会显得囊中羞涩。

  站在黛螺顶远望,山顶积雪皑皑,一切尽收眼底,天空湛蓝,难以看到一丝杂质,似乎预示着这是一个美好的一天,虽然用了接近一个小时,台阶也在一边爬一边变得更加陡峭,但是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很多虔诚的佛家弟子,一步起身一步跪爬,慢慢往山顶爬行的时候,不由得感叹,我们这个时代,其实并不是缺乏信仰,缺乏的只是来信仰的人。

在黛螺顶行李之后,便随着回来的路重新往下走去,再走下去的时候,相对来说就轻松了很多,虽然也有缆车,但是恰好因为风大没有开,反而更多了一次锻炼的机会。

  山门外聚集了不少人,有残疾人坐着要钱的,还有带着一两个猴子似乎是通过耍猴来要钱的,但是不管怎样,爬了这么高上来,却要博得这些香客的同情,虽然心中有不少感叹,依旧还是拿出去。

半山腰再看一眼山下会觉得更美,在红砖黄瓦之间,楼台高筑之际,有远山的白雪做陪衬,经幡也依着风缓缓升起,不断摆弄着婀娜的身姿,似乎告诉人们,生活永远都是那么美好。

  而在这里似乎完全感受到,纵然有累、有冷,有不满,却不会失望,反而有着某种心中的寄予。

  黛螺顶山下就是善财洞。善财洞分上下两院,现分别由当地及南方的僧人主持,

两寺相距几百米,上善财洞昔为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建寺于清朝,是传说中清朝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不过关于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五台山还有两处:镇海寺、古清凉寺,其山墙上曾有顺治抒写的《归山词》墨迹,只是已毁坏。